《碳求中和》救地球
林子倫:碳排大國是減碳關鍵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COP29成為全球更新國家氣候行動計畫的重要契機。美國拜登政府預計提出國家自定貢獻(NDC)3.0版本,目標在2035年前減排65%;阿聯酋與巴西也分別設定了減排47%和67%的新目標,而英國更進一步計畫在2035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基準降低81%,展現強烈的減碳決心。
台灣目前設定的2030年NDC減排目標為24% ±1%。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各部會正進行全面盤點,預計新的2030減碳目標將突破目前設定,並努力向30%靠攏。
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指出,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24排放差距報告》,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5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較前一年增加1.3%。其中,中國、美國、印度、歐盟、俄羅斯及巴西等前20大排放國,合計占全球近80%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減碳的關鍵。
林子倫強調,台灣碳排放量僅占全球的0.55%。雖然占比不高,但台灣在再生能源與技術創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積極扮演全球氣候解方提供者的角色,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在COP29戰情中心分享時重申,綠能是應對地球暖化的主流方案,但核能也有其必要性。他表示,核能雖非萬能,但「沒有核能萬萬不能」,並批評台灣在除役核電廠機組的同時,卻選擇續用燃煤機組,與全球低碳轉型趨勢背道而馳。
童子賢強調,綠能的主要對象是氣候變遷,而核能不應成為綠能的競爭目標。在應對能源與減碳挑戰時,需要兼顧多元解方,並在國際減碳浪潮中找到符合台灣需求的發展路徑。
此次COP29讓各國再度聚焦於減碳目標,全球領導者和產官學界的合作,將決定未來低碳轉型的成效。而台灣,則應藉由科技創新與政策調整,尋求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獨特定位與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