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COP29關注氣候韌性與都市計劃挑戰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9)將於11日在亞塞拜然召開。本次大會的核心議題為氣候財務,並將「永續與氣候韌性都市化」列為主辦國的優先發展目標。
台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碩士學程副教授石婉瑜,在COP29前線上記者會上表示,台灣的國土計畫法在都市計劃區的作用有限,可能影響都市韌性的空間規劃,建議政府針對這方面的調適缺口制定更高標準的行動方案。
在COP27會議中,已開發國家承諾集資1000億美元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加強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但目前資金籌集進度遠未達標;去年COP28的資金盤點結果顯示,開發中國家的年度調適資金需求已超過200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清潔能源發展所需的龐大資金,因此COP29將重點討論新的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
石婉瑜指出,今年主辦國計劃提出「城市韌性與健康行動宣言」,強調跨部門合作以將減災和適應策略融入都市發展。她表示,都市化加劇了氣候變遷影響,土地利用破壞自然調節機制,並因人口和經濟活動集中,都市在極端天氣衝擊下往往成為重災區。
她進一步指出,台灣目前的國土計畫法對都市成長管理和土地使用管控的影響力不足,缺乏對氣候災害風險地區的明確管制和執行機構,且許多研究未充分整合實踐,難以應用於政策制定。此外,台灣的碳匯政策也未充分考量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健康,導致政策優先性不足,難以對抗土地開發的利益壓力。
針對今年COP29主辦國將提出的「水與氣候行動宣言」,石婉瑜認為,該宣言因應氣候衝擊下的水資源問題,如乾旱、洪水和冰川消融等議題,並涵蓋自然保育和生態復育等方面,未來影響值得關注。
以近期西班牙水災為例,她認為台灣在防災體系、公私合作和救援機制上逐漸成熟,具備向國際輸出經驗的潛力,但仍需提高民眾的自主災害應變能力,政府在主導防災之外,還應針對調適差距提出更高標準的行動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