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減碳不夠力 碳費延一年收費

 

《碳求中和》救地球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告訴您-

減碳不夠力 碳費延一年收費

財團法人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提醒您

環保署昨掛牌升格環境部,首任部長薛富盛表示,要貫徹推動二淨零路徑,至於企業關注的碳費,與社會對話,希望有一個讓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不過,原定明年開徵碳費,環境部昨證實仍在明年開徵,但會延後一年收費。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指出,先前規畫的期程是明年上半年由碳費審議委員會決定碳定價,下半年開徵,經與產業界充分溝通,認為要向企業排碳大戶計算排碳量、收碳費,必須有明確的基準時間點,基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因此等明年初決議碳定價後,將以二二四年碳盤查量為碳費開徵的計算基礎,從二二五年開始收費,如此能接軌二二六年上路的歐盟碳邊境稅。

她表示,碳費徵收對象仍以年碳排量二點五萬噸以上、約五百家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為主,相關子法仍照原訂期程預告,由部長決定施行日期;尚未預告的部分如碳權交易辦法,預計十一月預告、年底公告;自主減量計畫、碳費徵收辦法及碳費委員會設置要點草案等,力拚今年底前預告、明年第一季公告實施。

台灣環境規畫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理解徵收碳費有一定的行政程序,若依之前環保署期程,明年上半年決定碳定價,下半年即刻開徵,企業沒心理準備,也會認為政府只是想收錢了事,延後一年開徵可提前評估,才不會恐慌。

綠色和平呼籲環境部應加速碳定價期程,盡快公布碳費相關子法,並確實規畫總量管制標準、公正的碳權與碳抵換機制,避免碳交易制度成為企業「漂綠」工具

不過,面對我國三階段國家減碳目標,減碳不力、頻頻跳票恐在所難免。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中舜表示,如果政府不用核能,國際估算二年的減碳目標,屆時的電力排放係數應該介於每度電點一至點二公斤,但台灣不管怎麼算,屆時都會落在點三至點四公斤,離國際標準相當遙遠。而我國首期減碳計畫減碳百分之二目標已跳票,下一期目標是二二五年減碳百分之十,以用電成長來看,外界也悲觀以對。

今年是已故導演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紀錄片十周年,適逢環境部成立,環團認為以往環保署面對氣候變遷調適、環評、淨零排放等態度不夠積極,連處理廢棄物也不及格,首任部長薛富盛要拿出魄力和作為改善。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農業部擬增3項碳匯方法學

 

《碳求中和》救地球

不能只有種樹

農業部擬增3項碳匯方法學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告訴您-

農業部近日擬把綠碳(森林碳匯)、黃碳(土壤碳匯)及藍碳(海洋碳匯)方法學陸續送至環境部審查,一旦公告成為正式的方法學,相關單位就能據以取得減量額度(碳權),並在如碳交所等處販售。農業部官員強調,如果僅為取得碳權而從事森林經營完全不划算,主要為希望從事永續行為能有附加些許好處。

環境部原本提供的方法學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但至今沒有任何單位藉此方法學取得碳權,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原有方法學除要求以新植林為限,更限定要2000年後至今仍是素地才能適用,因此較難找到適合的土地。以造林為例,1公頃僅能取得約10噸碳權,若以每噸450元計算,每公頃林地碳權價值也僅4500元。


農業部近日研擬「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及「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方法學」3項方法學送到環境部審查。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開發出方法學是希望企業除了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等效益外,還能附加小小的好處,盼提供額外的誘因。

莊老達說,農業部會與海委會合作推出的藍碳方法學,包括紅樹林及海草床等,預計12個月,會把相關方法學送到環境部審議。

依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規畫,方法學預告15天後召開專案小組討論,再送審議會決議,但並未納公民參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指出,除方法學本身外,也應注意公告方法學後續影響,因此一定要有公民參與機制。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梁聖岳建議,方法學應用符合台灣情境的本土研究,換算成係數後,才能獲得大家認同。他更呼籲,企業要減碳應優先從自身減量做起,而不是在減碳還沒完成就要購買外部碳權抵換。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這公司10年前還在用磁片,如今卻是零碳轉型先鋒!專家:2030年,得碳者將得天下

 

《碳求中和》救地球

這公司10年前還在用磁片,

如今卻是零碳轉型先鋒!

專家:2030年,得碳者將得天下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告訴您-

淨零碳排是全球共識,台積電、聯發科等多家企業積極減碳,並加入RE100,制定比2050淨零碳排更嚴格的目標。然而減碳已不只是道德勸說,國發會在3月發表淨零碳排路徑,以國家層級的高度,制定減碳的發展路徑;金管會也在3月明定,全體上市櫃公司必須在2027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減碳將是台灣上千家公司的強制責任。

但從更積極的角度看,淨零碳排將提供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表示,碳中和是當今國際共識最高的轉型目標,其發展歷程將長達3050年,正吸引人類史上最龐大的投資。上一次人類有如此大規模的轉型,是百年前的工業革命;也就是說,我們正迎來百年一見的轉型契機,不管是科技,還是農業、能源等傳產,都將經歷碳中和轉型。

國發會已發表2050淨零碳排路徑,各大部會也制定淨零碳排目標。農委會將碳中和時程訂在2040年,是部會中最嚴格的標準。不只政府,許多企業也自發減碳。蒲樹盛表示,台灣養豬大戶現在都在蓋厭氧槽,避免將豬隻糞便的甲烷排放到大氣,而是轉成燃料,不但可以自用,還有碳憑證可拿。


對傳產來說,基礎建設與企業文化都是零碳轉型要面對的挑戰,但是願意起步,總會有達到目標的一天。

葡萄王推零碳轉型,比台積電還早加入RE100

以葡萄王為例。葡萄王創立於1969年,是家台灣老字號生技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曾盛麟是二代接班人,於2010年加入葡萄王,發現很多主管不會用PPT,三分之二員工不會用email,而且「還在用3.5吋磁片傳輸檔案。」

在員工平均年齡46歲的中高齡環境中,曾盛麟更意識到轉型的重要性,因此接手後即推動數位轉型,也從CSR開始,強化公司治理。2018年,在碳中和的大趨勢下,曾盛麟將重心轉往ESG,擴大環境層面的關注。

葡萄王制定ESG轉型三大階段,分別是資料中心、生產鏈與供應鏈零碳轉型,目標是2035年淨零碳排,在台灣企業中,這是很有野心的減碳目標。目前葡萄王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轉型,不僅是台灣首家上傳中英文版本ESG報告書的上市公司,還是第4家加入RE100的台灣企業,比台積電還早。葡萄王脫胎換骨,從老派公司變成零碳轉型先鋒。

單打獨鬥成本高,對外合作能更快達到淨零碳排

但要達到淨零碳排,單打獨鬥的成本其實很高;與外部合作,是達到淨零碳排更有效率的路徑。台綜院副院長李堅明日前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表示,淨零碳排有節電、綠電、碳權3種工具,若只靠節電、綠電成本很高,使用碳交易,就能用更低的成本購得碳權,加速淨零碳排。此為利用外部資源的一項體現。

 然而碳交易尚未在台灣上路,因此導入「外部技術」是企業零碳轉型的可行方案,藉由與減碳技術更為先進的公司合作,使用他們的服務,同樣也能達到淨零碳排的目的。從葡萄王的案例可看到,他們將資料中心零碳訂為轉型目標,藉由與Google合作,將資訊處理從自家資料中心轉移到Google運算中心,碳足跡因而減少5%,完成第一階段的轉型。

Google是發展零碳技術的資深企業。早在2007年,Google就已經實現碳中和;目前Google訂下2030全天候無碳目標,要完全用綠能提供營運所需電力,而非使用綠電憑證抵銷,達到真正的零碳願景。

透過工作安排,可以將綠電效用極大化

但綠電的大問題是受制於天氣,發電不穩定。Google Cloud台灣技術副總林書平表示,可以將工作分配到不同時間、區域來做,解決綠能供給不穩的問題。以太陽能為例,Google會將繁重的運算工作安排在早上,而到了晚上,Google則會利用其全球網路,將運算工作轉移到美國的資料中心,由於此時美國是白天,因此能用當地的太陽能運算,利用區域差異,超越綠能的時間限制。

為了加快散熱,確保電腦運作,企業資料中心通常會維持1015度的低溫,然而Google運算中心均溫卻高達26.5度。林書平表示,Google資料中心能根據運算需求調整空調溫度,因此不需要維持低溫,能節省大量能源。在科技業中,PUE是評估資料中心效率的指標,PUE等於1是最有效率的狀況,代表所有的電能都用於運算;然而機房有降溫、照明的需求,因此會消耗額外電能,拉大PUE的數值。業界平均PUE1.5Google資料中心的PUE1.1,低了將近27%

很多民眾知道,新家電通常比舊家電更節能,同時也能省下電費,企業設備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在會計中,設備屬於長期資本,會有折舊成本,若折舊成本攤提完,該設備就不會有會計上的成本,Google Cloud台灣總經理謝良承觀察,很多企業因此沿用舊款設備。然而以伺服器為例,舊款電費一年要600萬,但當年新機種的電費只要150萬,價差高達4倍,節能效益顯而易見。

2030年,得「碳」者得天下

因此新科技的開發與使用,是達成淨零碳排的重要環節。蒲樹盛指出,雖然從2022年的科技來看,2050淨零碳排是很艱鉅的目標,但科技會進步,或許到了2030年,解決方案會有重大突破,淨零碳排會更容易達成。

 但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提醒,如果沒有願景,只有數據與目標,ESG對企業來說就是壓力,而不是發自內心追求的理想。蒲樹盛分享,去年新冠疫情爆發,日月潭有飯店虧損19億,他們沒資金做綠色投資,但是請員工「淨灘」,維護日月潭的環境,同樣體現ESG的精神。

與此同時,金融業因為熱錢湧入,去年繳出優異的獲利成績,與餐飲、旅宿業反差強烈。蒲樹盛表示,因為投資報酬率的考量,金融業過去強調責任投資,要讓客戶報酬最大化,會投資碳排大戶。蒲樹盛特別對金融業喊話,在減碳上,「金融業需要做更多,」要改為永續金融,為產業界提供綠色轉型的助力。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永續發展指的是,當代人可以享受地球資源,但也把機會留給下一代,而ESG是永續發展的一個框架,淨零碳排是達到永續發展的一項手段。國發會主任委員龔明鑫表示,雖然現在是2022年,2050淨零碳排看似還久,但如果現在不開始動工,目標就很難達到。蒲樹盛則斷言,「2030年,得碳者得天下,」企業沒有在2030年取得碳額度、碳權等資源,將會影響未來20年的競爭力,產業界可能因此大洗牌。面對艱鉅的氣候變遷挑戰,零碳轉型不僅造福下一代,也是企業發展的重點,更是台灣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為地球種一棵樹!聯合線上攜手產官學 種1045棵樹許下永續承諾

 

《碳求中和》救地球

為地球種一棵樹!

聯合線上攜手產官學

1045棵樹許下永續承諾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告訴您-

溫暖和煦、百花齊放的320日春分時節,聯合線上倡議家攜手銘傳大學、社會企業綠色冀泉以及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在銘傳大學桃園校區種植1045棵台灣原生樹木,同時號召多家企業夥伴共同參與,為地球種下永續未來的承諾與決心。



「我們以媒體視角出發,媒合企業夥伴及社區,加上銘傳大學提供很棒的場域,串聯各界夥伴擴大永續影響力。」聯合線上執行長孫志華說,從「為地球種一棵樹」出發,倡議家串起各方力量,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夥伴關係」的精神,期許凝聚永續共識。

去年,聯合報系在1111購物節當天前往台東池上,在廢耕的檳榔園,種下1111棵台灣黑檀;今年,聯合報系延續用行動守護地球的初心,媒合企業夥伴共同在銘傳大學桃園校區,與銘傳攜手合作千人種樹計畫,其中包括冠德建設認植的500棵樹在內,活動總計種植1045棵樹,其中有牛樟、台灣黑檀、羅漢松等台灣原生樹種,除了綠化環境,同時兼顧生物多樣性。

本次活動共同主辦之一綠色冀泉的理念是透過復育台灣原生樹種找到樹的循環經濟。創辦人陳宇華說,種樹前會評估最適合該環境的樹種,運用區塊鏈技術做紀錄,透過系統追蹤確保樹生長情形;這次也將永續行動盈餘捐贈給鼓勵青少年用戲劇與創作達到啟蒙自我成長的青藝盟,期待擴大永續影響力。

 

戴上手套、緊握鋤頭,聯合線上員工與企業夥伴們在銘傳桃園校區各處擇定最適位置,一點一點鬆動土壤挖洞,再種下原生樹種的樹苗。參與者分享,「過去很少有在校園的種樹經驗,而且還有銘傳的學生志工一起參與,非常熱血,有青春活力」。

銘傳大學在2022年成為台灣第一所將存款結合永續計畫的大專院校,2023年透過校樹盤點,執行護樹行動,致力打造永續校園。「銘傳的校區內佈滿植物,樹與教育一樣生生不息,這次活動呼應全球減碳趨勢。」銘傳全球教育系統總校長李銓提到,這次活動吸引周邊中小學一起加入,十分有意義。「樹木對於生態多樣化有貢獻,透過種樹可以喚起更多人對地球保護的意識。」銘傳大學校長李選士認為,永續結合行動,能讓大眾看見環境保護的重要。

 為了讓活動更靠近永續,聯合報系特別與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協力,選用在地當季的低碳蔬食餐盒,減少運送過程中的碳排放,讓民眾認識在地、替永續行動加分。島內散步創辦人暨執行長邱翊提到,透過徒步導覽、手作體驗、永續旅遊等形式,期盼讓越來越多人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腳下的土地。


許多企業夥伴響應「為地球種一棵樹」活動,認領樹苗為永續地球盡一份心力,包含:冠德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円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商美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美德醫療、臺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沅林建設有限公司、台大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國際資產顧問公司、星展銀行(台灣)、順儷建設有限公司、群益金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漢達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銀行、震達集團、錠嵂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用實際行動向地球遞出橄欖枝,這次很開心有17間企業響應,2所國小學生還來到現場,看見大小朋友一起響應十分感動,一起讓環境變得更永續。」聯合線上總經理官振萱說,期望延續「為地球種一棵樹」的行動,號召更多夥伴參與,向更多人傳遞地球永續的重要與決心,傾聽自然純粹的聲音,向永續未來前行。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矽盾」還須靠「智盾」

 

《碳求中和》救地球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告訴您-

「矽盾」還須靠「智盾」

財團法人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提醒您


我國在世界半導體供應鏈的重大關鍵位置,是萬國馳援台灣的保命資產?或反而是強權覬覦的賈禍源頭?我們沒有不作答的餘地。

將近20年前,我應《矽盾》(Silicon Shield)一書作者Craig Addison的邀請,參與錄製他製作的同名紀錄片,這也是我第一次認知到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程度,已經被若干西方人士視為台灣防衛或是國際干預台海安全的理由。

在台積電被美國「勸說」,將一部分工程師與設備搬到亞利桑那州投資建廠之後,日前劉德音董事長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駁斥了「矽盾」的說法,並認為「中國不會因為半導體而入侵台灣,也不會因為半導體而不入侵台灣。」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Parameters2021年冬季刊發表〈遏制亞洲的侵略:威懾中國入侵台灣〉一文,建議美台雙方領袖應考慮讓台灣不惜摧毀自己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來威懾並阻止大陸侵台。此種「以自戕來嚇阻對手殺念」的想法,令許多親美人士不寒而慄。

在對外論述說帖中被大量運用了近20年,張忠謀與劉德音幾年前還仍講述的「矽盾」說,似乎破功了。所以我們要醒悟的是,半導體之「盾」的功能式微了?或是我們終究沒有辦法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其實無論在人才或技術上,在先進製程與全球供應鏈上,仍然有可觀而且難以取代的優勢,也將持續為台灣貢獻亮眼的貿易利益,以及廣泛的國際關注。換言之,「矽盾」還在,然而在當前國際強權競爭壓力下,半導體不僅是產業課題,也必然是地緣政治議題,應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盾」的概念與功能在「守」,在「防」。自古至今的殺戮戰場上,「盾」不是克敵制勝的殺手鐧,也不是保命的萬靈丹,然卻可以在某些關鍵時刻,維持己身的存活並延續戰鬥力的發揚。

我們維繫國家總體安全的「盾」,其實還有軍事之盾,心理之盾,與政策之盾,倘綜合運用得宜,就可以更好的支撐半導體產業的「矽盾」功能。

軍事之盾,在於文人國家安全決策者與軍事指揮官之間,因充分溝通所建立的互信及建軍備戰共識,並據以建構可以嚇阻、遲滯、阻絕敵人軍事侵略的聯合作戰能力,進而達到預防戰爭之目的。

心理之盾,在於人民相信目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並非廉價的付出可以維持;國際與兩岸的協商談判,絕無一方完全無須讓步即可達成;台灣雖為強權爭霸而遭擠壓,然奮勇自信仍可贏得尊敬。

政策之盾,在於不昧於現實且均衡的國家安全戰略指導,明白「只言戰而無法談」與「只想談而不備戰」恰足以誘使對手思考以非和平方式解決政治分歧。唯有拿捏「嚇阻而不挑釁,緩和卻不妥協」的平衡途徑,方為上策。

數十年來的民調顯示「維持現狀」為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期待,也是各黨派競選期間爭相提出的保證。然而近年來的台海情勢,已經演進成「高緊張沒開槍」的現狀,如何盡速設法扭轉回到相對「和平與穩定的現狀」,應該才是如今總統大選時,選民必須思考的大事。

面對當前愈趨緊張的台海戰爭風險,半導體產業鏈的「矽盾」已遠遠不足,而是需要結合軍事戰力、健全心理,以及均衡政策而共構形成的「智盾」,才能夠至少在未來數年高度不確定的安全環境中,護台灣的周全。

半年後,我們又有一次選擇執政治國團隊的機會,如何不只活在「有政府請放心」,「有美國就安全」的口號裡,不讓自己在「只能選擇相信政府」中感嘆,或許台灣「智盾」的形成,就在大家手上的選票。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工總:核電應當基載能源 盼現有核電廠能延役

 

「創造優質人生」系列

-低碳經濟發展-

工總:核電應當基載能源 盼現有核電廠能延役

財團法人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提醒您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公布能源政見,喊出重啟核一至核四、把小型核電廠(SMR)列入供電,工總表示,不評論政見,但樂見候選人提出能源看法,並持續呼籲政府應該把核電當成基載能源。

工總在歷年來提出的白皮書中,多次提到政府發展再生能源同時,應把核電納入考量,現有核電廠也應延役,而侯友宜的說法,與工總相當貼近。但工總強調,一直以來都不涉入政黨事務與選舉,只關心國家產業與經濟發展。

工總表示,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是好的政策,但目前進度遠遠落後,而產業界期待的是供電穩定,再生能源進度一旦跟不上,就會產生用電缺口,因此希望目前已除役的核電廠在緊急情況下可啟用。

工總認為核電是穩定基載能源,更是歐盟認定的零碳能源,因此希望現有核電廠能延役,政府規畫能源配比時要把所有選項納入考量,不只核電,氫能、地熱等都一起納入,若先排除某種能源才規畫配比就會失真,且淨零因素也要考慮。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日前就多次呼籲政府重新檢討2025年能源配比,減少燃煤、天然氣發電,保留核能為基載電力,核能發電占比至少30%

林伯豐曾說,根據監察院調查,台電核二及核三廠的「氣渦輪機」機組原應作基載備用電源,卻超過18個月都供作電力尖峰或大型機組跳脫時的調度電源,將「備用變成常態」使用,顯示台灣缺電事實,只有持續發展核電,才能解決缺電危機。

台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童子賢早在5月就回應SMR議題,他質疑小型核能和核融合都不是今天的故事,是未來的夢,原因在於對民眾而言,「不要講核電廠,在我們家後面設一個燃煤廠,你都受不了。」且童子賢認為,從技術面來看,還未觀察到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的確切發展時間表,SMR要商轉還需要時間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