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2050 淨零,台灣正走向失敗邊緣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在全球加速邁向 2050 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台灣也提出了淨零排放路徑圖,試圖將能源轉型納入國家治理的核心戰略。然而,回顧這段歷程,不得不承認,民主制度與法治機制的結構性缺陷與政治操弄,正在使台灣的淨零進程陷入困境,甚至邁向失敗的邊緣。
民主原應體現多元共識與集體理性,但在台灣,卻日益演變為民粹動員的工具。2018 年「以核養綠」公投獲得民意支持,主張終止「2050 非核家園」目標,表面上是一場民主的勝利,實際反映的是社會對能源政策缺乏信任與參與空間的集體反撲。惋惜的是,民進黨政府最終以「期限已過,公投失效」為由,輕率擱置結果,形同否定直接民主的正當性與法治原則的制衡角色。
當法律淪為政治意志的工具,失去監督功能,民主與法治的核心價值也隨之瓦解。更諷刺的是,政府高舉「非核家園」的旗幟至今未放,即便代價是倚重污染更重、對健康與環境影響更劇烈的燃煤發電。例如台塑麥寮火力電廠,儘管數度啟動退役與限煤機制,卻因應核三廠一號機於 2024 年除役,竟再次「臨時重啟」。這種「寧燒煤、不啟核」的政策選擇,凸顯政府既不面對能源現實,也不願承擔反核立場的後果。
令人遺憾的是,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多次宣示「能源轉型不動搖」、「2050 淨零是國安戰略」、「台灣將成為亞洲綠能中心」,但實際決策卻與言行背道而馳。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堅持反核立場,如今在面對電力供應壓力與產業減碳需求時,卻未見其調整能源組合,也未重新檢視核能在能源轉型中的角色,反倒默許高污染火力機組「復活」,放任麥寮電廠再次重啟。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賴總統曾承諾「不會讓缺電問題發生在我們手上」,如今卻讓限電預警成為常態、以重啟燃煤電廠作為應急對策,不願正面回應電力結構失衡的根本問題。其非核理念與當前政策實際作為已嚴重背離,卻既無檢討亦無修正,僅以行政手段粉飾政績,掩蓋能源轉型失敗的實質困境。
在此關鍵時刻,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對台灣能源政策提出具體建議,指出所有能源形式,包括太陽能、風能與核能,都應視為投資選項,不應被意識形態所汙名化。他強調,在 AI 與高效能運算快速發展的時代,穩定的能源供應是科技產業的命脈。
黃仁勳的建言,展現了國際科技領袖對能源多元與彈性的重要認識,也點出台灣若欲兼顧淨零與產業競爭力,必須放下意識形態,採取科學與務實並重的政策態度。這不僅是對能源轉型的期許,更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關鍵。
企業領袖的理性與遠見,與政治人物的短視與顢頇形成鮮明對比。當能源政策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當氣候政策被當作選舉宣傳的籌碼,人民對科學、法治與民主的信任也將隨之崩解。
若賴總統真心視淨零為世代正義,就必須以誠實與勇氣正視過去立場的偏誤,主動修正錯誤,並導入科學、透明、公平的決策機制。否則,當國際投資者因電力供應不足而撤資,當「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為空洞口號的象徵,那時的後悔已無補於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