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台學者呼籲強化國家氣候調適策略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今年11月,西北太平洋異常地同時出現四個颱風,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美國颶風、西班牙洪災、菲律賓颱風等接連發生,造成人員傷亡與重大財物損失。參與COP29氣候峰會的台灣學者指出,這些現象凸顯出調適的重要性,而調適往往是被忽視卻必須優先考量的議題。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表示:「我們必須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尋找保護自己的方法,這就是調適的核心。調適應基於科學和自然,從而提升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強調:「隨著部分氣候變遷影響已不可逆,制定強有力的調適策略至關重要。」他指出,COP29為優先討論調適並確保資源投入提供了契機,台灣應加強國家調適計畫,並著眼於創新融資機制和技術援助。
趙恭岳進一步指出,推動「氣候服務」成為主流至關重要。氣候服務是將氣候研究、監測、模擬所產生的科學資訊轉化為可行的策略,以幫助公私部門更好地應對氣候風險並抓住相關機遇。
今年,台灣首次發布《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現象、衝擊與調適》。專家警告,如果全球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季可能延長至七個月,超過36°C的高溫天數將增加75天,同時颱風風速和降雨量也將增加。
趙恭岳指出,人類的許多行為都與天氣密切相關,公私機構必須正視氣候風險,將其納入運營規劃的重要考量。今年10月底,台灣各地方政府已根據規定向環境部提交地方調適執行計畫,上市櫃公司也在監管要求下披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並編列氣候預算,以應對氣候危機。
他還補充道,全球暖化正直接影響水資源、糧食和農業安全,社會各界需理解並支持氣候應對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比如,選擇房產時,不再只考慮水岸一線的高價房,而要評估氣候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