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總統府氣候會議的意義究竟何在?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日前,總統府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議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帶頭推行節能措施,並將中研院和工研院等研究機構納入,以期在四年內實現206億度的節電目標。對此,立委洪孟楷質詢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詢問他是否認為總統的策略未能針對問題核心。廖俊智則答道應該從「全民意志」著手,並表示台灣的能源發展「不應放棄核能」。
從蔡英文政府到賴清德政府,均一再聲稱台灣電力充足,並無缺電之虞。然而,賴清德總統卻召開「氣候變遷對策會議」,結論是要求公部門先行「節電」,並宣稱「節電比發電重要」。既然不缺電,為何需要強調節電?中研院和工研院是台灣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賴總統竟要求這些機構削減用電,這不免讓人質疑是否有「削足適履」之嫌,以致限制科技發展。賴總統這樣的政策用意何在?
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表面上看似著力於氣候變遷問題,實際上似乎只是用來遮掩因去核政策而導致的電力供應不穩與電價上漲問題。綠能推動受阻、官商勾結導致進展緩慢,使得減碳目標愈加難以實現。委員會雖納入產官學界代表,但討論鬆散,未能聚焦於解決台灣當前的電力問題,僅流於表面討論。
回顧委員會的兩次會議結論,不禁令人懷疑其實質效果。第一次會議提出兩點共識:第一,不同能源發展各有挑戰,需在發展與永續間取得平衡;第二,政府應公開各種能源選項的真實資訊,促進理性討論。然而,這樣空泛的結論並無實際解決方案,高中生也能得出相似結論,何須專家進行如此高規格的會議?
而第二次會議的結論也僅為:一是明年一月將提出2032年的減碳目標,並盤點各部會的減碳行動計畫;二是由政府帶頭減碳,以獎勵或補助方式推動產業節能,並推廣節能信保機制和綠色採購。這些結論皆未針對台灣當前的電力短缺、火力依賴及碳排放過多等急迫問題提出解方,僅將時程拉遠、模糊目標,難以解決現實問題。
總結而言,這場「總統府級氣候大會議」似乎僅重新檢視眾所周知的問題,未能提供具體解方。更令人擔憂的是,會議提出由公部門率先節電的任務,卻忽視政府自身應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如綠能發展滯後引發的行政腐敗、表面支持核能卻逐步關閉核電廠、在電力不足下仍擴大耗能產業用地等。
試想,若連中研院和工研院都被迫節電,科研進度必將受阻;而賴政府卻仍宣稱「台灣不缺電」,此言何以取信於人?更甚的是,在科研機構被迫減少用電之際,經濟部長郭智輝卻大膽聲稱可提供輝達100億度的綠電,這是否言過其實?此外,當中研院長廖俊智在國會表達「台灣不應放棄核能」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提出「核能有助於抗通膨」。次日,台灣環保聯盟公開批評廖俊智,認為他身為公職人員發表此言違反國家政策。
若環保團體的態度反映了賴總統的立場,那麼這場氣候會議繼續召開的意義何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