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碳權交易遇冷
5專案下架,尚無成交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自碳權交易平台啟動以來,上架的六個專案共計 6,080 噸碳權,已有五個專案因銷售期屆滿而下架,至今無成交紀錄。碳交所指出,由於是首批定價交易,多數業者僅上架一個月以測市場反應,其中「中鋼鋼胚熱進爐節能抵換」專案也已到期,現僅剩銷售期至明年 3 月 30 日的「台北 101 大樓停車場高效率光源」專案仍在架上。
國內碳權自十月開放交易以來,成交情況不如預期。環境部官員表示,業者可申請重新上架並調整數量與價格。另有官員分析,碳權市場顯現出三大趨勢:隨著大眾對碳權的理解加深,買家將更理性出手,預計碳權價格可能下修(由於碳費已攤牌);碳費徵收對象或將保留碳權自用而非出售;非碳費徵收對象(如金融業者)有望主導賣方市場。
碳交所表示,根據環境部核可,國內碳權庫存約有兩千多萬噸,其中未註銷的部分可供潛在上架。未來新碳權是否上架,將由廠商視市場狀況自行評估。碳權目前主要用於環評增量抵換及碳費抵減,如廠商擴廠時,每年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抵換 10%,且需持續十年,碳權成為重要的抵換來源;長期來看,碳費抵減需求也屬剛性。
至於自十月開放交易以來尚無成交,除因碳費尚未徵收外,擴廠規劃較長的半導體等產業尚在觀望碳權交易走勢,並評估是否選擇自我減量,因此市場需求仍在醞釀。另有企業因考慮擴廠需求而保留碳權自用,選擇惜售。
碳交所補充,國內碳權交易有三種模式:定價交易、協議交易與拍賣,目前所有上架專案均為定價交易,拍賣平台也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