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西、葡大停電 台灣學到什麼?

 《碳求中和》救地球

 西、葡大停電 台灣學到什麼?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近日伊比利半島發生大規模停電,西班牙與葡萄牙數千萬民眾受到波及。雖初步排除是網路攻擊所致,然而這場發生在萬里之外的突發事件,卻值得台灣政府深切反思國內能源政策的脆弱性與應變能力。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今年一、二月台灣總發電量為414億度,其中燃氣佔46.3%、燃煤33%、再生能源14.8%、核能3.4%、其他2.4%。與去年全年總發電量2,886億度相比,再生能源成長3.2%、燃煤減少6.3%、燃氣上升3.9%、核電則小幅下滑0.8%。整體而言,政府逐步減少碳排放、強化再生能源布局的趨勢明顯。

然而,台灣能源結構高度依賴進口,超過八成的能源仰賴海外供應。一旦台海局勢動盪,能源船隻無法或不敢進入港口,恐將導致全國電力供應吃緊,形成國安風險。

台灣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現正全力發展AI產業,期望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然而,這些高科技產業不僅用電量大,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要求也極高。過去幾年,全台多次因設備故障、天災等原因導致跳電、停電,雖多數能迅速修復,民生影響不大,卻暴露出台灣電網韌性不足,令產業界憂心忡忡。

今年4月28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及比利時部分地區突發大停電,外界質疑是否與太陽能、風力等間歇性能源的高度滲透有關。能源分析師坎普指出,該地區為全球再生能源占比最高的區域之一,此次事件將成為觀察再生能源穩定性與電網恢復能力的重要案例。再生能源如何穩供?對產業造成的風險為何?台灣政府應認真面對、深入研究。

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依法除役,3.4%的核能電力缺口預計由天然氣填補。值得注意的是,瑞士、日本等國近年已重新擁抱核能,而台灣卻堅持退場機制,即便核能發電穩定、成本低、零碳排,仍將其排除在能源選項之外。政府將八成以上能源依賴進口天然氣與煤炭,不僅成本高,且受國際局勢影響極大,此種能源策略不僅無法保障穩定供電,更潛藏嚴重的國安風險。

桃園市長張善政曾明言:「電力關乎國力。」他指出,不論產業或民生,台灣如同行走在缺電的鋼索上,但中央政府卻遲遲不願調整能源政策,產業發展受阻只是遲早的事。台中市長盧秀燕也指出,伊比利半島的大停電對經濟、產業、民生皆造成重大衝擊。當人民憂慮能源不足、面臨電價上漲壓力時,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否具備足夠的靈活性與前瞻性?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更直言,呼籲政府應借鏡瑞典、瑞士、日本等國經驗,儘速修改法規,重新檢視與強化核能角色,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與自主。

能源,早已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是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當伊比利半島居民驚恐表示「這種不安從未經歷過」時,我們不禁要問:台灣從中學到了什麼?

總統賴清德經常掛在嘴邊的「國安」與「人民福祉」,是否真的大於一紙「非核家園」政策?是時候,政府應該正視現實,重新審視能源方向,為全民的安全與國家的未來作出負責任的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