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走出反核死胡同, 台灣才能真正迎接外資

 

《碳求中和》救地球

走出反核死胡同,

台灣才能真正迎接外資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期提出的能源配比報告,計劃將綠電占比從現行的10.5%提升至2030年的30%。儘管這一承諾看似積極,但就算順利達標,仍有七成能源依賴火力發電,難以實現淨零碳排放,民眾依然要在高排放環境中為此付出健康代價。

在全球紛紛重啟舊式核電廠並建設新式核電廠之際,民進黨的反核立場顯得愈加脆弱。如今,民進黨藉改變措辭來包裝非核政策,將希望寄託於新核能(小型核能模組,SMR)上。然而,SMR最快也需五年後才能上線,屆時當亞馬遜、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都已受惠於小型核能帶來的乾淨且低成本的電力時,再重新研究、凝聚共識,台灣的能源轉型可能已落後更多年。

此外,政府鼓勵發展 AI 技術並歡迎輝達等國際企業來台投資,然而能否提供足夠的綠能或潔淨能源仍充滿疑問。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指出,台積電赴美並非受壓,而是因台灣面臨電力和水資源供應的挑戰。這也呼應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產業領袖對「以核養綠」的建議。當台積電、環球晶等台企在海外尋找資源,面對綠能目標一再落空,經濟部長郭智輝該如何對輝達等企業承諾穩定供應?

民進黨37年前戴上的反核枷鎖,已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束縛。如今,作為執政黨,民進黨應該正視現實,重新審視能源政策,謀求多元能源的路徑,而非將台灣帶入能源困境的死胡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