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
極端降雨常態化 加快多元治水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近來中南部出現驚人的降雨,連續六天下雨,累積雨量逼近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水準。如此規模的降雨,早已超出排水系統設計負荷,因此部分地區發生淹水實屬預料之中。
所謂「一天就下完半年雨」的極端氣候事件,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難以完全防範(如2021年歐洲洪災、2023年北京暴雨)。當過去百年一遇的極端降雨逐漸「日常化」,台灣的治水策略勢必要與時俱進。
治水思維的轉變
過去治水著重於河道行水區域(帶狀治理),如今已逐漸擴大到整體流域治理(面狀治理),並採取多元手段:
•滯洪池
•逕流分擔(利用公有土地及公共設施)
•出流管制(由土地開發者負責)
•在地滯洪
•智慧防災
大型治水工程往往需徵收土地、辦理用地變更及長時間施工,耗時又昂貴;相較之下,逕流分擔能有效避免土地徵收與冗長程序,降低成本,並在治理計畫完成前先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實際案例包括:彰化縣洛津國小、台南市安佃國小與同德公園、土城高中等設施的逕流分擔措施,以及雲林縣有才寮大排與高雄市荖濃溪的在地滯洪工程。在去年的凱米颱風及這次的豪雨事件中,這些措施都證明能有效降低淹水規模,值得擴大推廣。
推動困境與制度挑戰
目前只有出流管制屬於法定措施並持續推動,其他如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在中央流域或縣市排水區的施行仍有限。主因包括:
1.跨部門協作不足:部分機關仍以本位主義為重,對國土韌性與防洪公益缺乏積極態度。
2.責任歸屬不明:後續維護與管理權責未釐清,使得原有意願投入的單位態度轉趨保守,影響推動成效。
未來的治水方向
隨著極端降雨常態化,僅靠單一的治水工程已不足以應對。台灣亟需:
•加快完成尚未落實的治水計畫;
•從流域尺度推動多元治理措施;
•實質結合國土計畫,廣泛導入大面積、大規模的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策略。
這需要決策者展現決心,不僅要整合國土與水資源治理,更要化解跨機關的權責糾葛與本位思維,才能有效落實治水措施,降低積淹水災害的頻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