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學者指出:天然氣並非低碳,更不是清潔能源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我國自17日起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但隨即因應供電壓力,火力發電全面啟動,引發社會批評「非核家園變成肺核家園」。面對質疑,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昨(23)日強調,天然氣也是清潔能源,而環境部長彭啓明則表示,燃氣發電的汙染程度遠低於燃煤。不過,相關說法卻遭多位學者反駁,指出天然氣既非低碳,也無法被歸類為真正的清潔能源。
曾文生在記者會上主動回應外界批評,強調燃氣發電不同於傳統印象中的火力發電污染,「天然氣屬於清潔能源」,並質疑若認為核能是乾淨電力,則理應也接受天然氣的「清潔性」。
彭啓明同日在出席「台灣綠色成長啟動暨亞洲綠色成長論壇」時則補充,雖然燃氣與燃煤皆屬火力發電,但污染程度有明顯差異,「以氣換煤」一直是政府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他強調,在追求減碳的同時,也需兼顧空氣品質與供電穩定。
不過,對於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的說法,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明確表示不同意。他指出,天然氣在燃燒過程中雖然碳排相對較低,但仍會產生二氧化碳,且開採過程中「甲烷洩漏」的問題更為嚴重。甲烷在20年內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若未有效控管,其氣候影響遠超預期。
陳中舜進一步指出,國際倡議如RE100(百分之百再生能源倡議),並不承認天然氣為綠能;像是蘋果公司在其年度永續報告中,也只認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為低碳能源。即使在歐盟,也僅將天然氣列為「過渡性能源」,而非終極解方,更不能被簡化為清潔能源。
他強調:「天然氣的碳排雖較燃煤少,但仍屬化石燃料。將其稱為清潔能源,不僅誤導社會大眾,也可能讓能源轉型走偏方向。」
這場關於天然氣定位的爭論,突顯出台灣在能源政策上的溝通落差與轉型難題。如何在非核、減煤與供電穩定之間取得平衡,需更多透明、誠實的科學辯論與社會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