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碳權交易啟動,地方碳費分配成焦點
高雄支持碳費留地方,助推「優質人生」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隨著碳權交易所推出「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正式啟動,啟動大會昨日隆重舉行,為支持台灣碳權交易的順利推行,環境部揭露已核准總量達2,559萬公噸的減量額度,涵蓋37個抵換專案,為交易平台的供給提供堅實後盾。
關於碳費是否應由地方政府運用,跨黨派地方首長紛紛支持。高雄市長陳其邁呼應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建議,表示碳費八成應留在地方,支持產業投入減碳,避免過多用於交通運輸等範疇三的項目。他指出,「應該是這樣的!」台北市長蔣萬安在簽署捷運合作備忘錄後亦表示,將部分碳費留在地方,將更有效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六項專案上架,單位價格最高每公噸4,000元
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目前上架的六個減量專案額度共計6,080公噸,專案價格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從2,500元起,最高達4,000元。專案涵蓋中鋼、台北101、奇美實業、漢寶農畜及漢程客運,橫跨農業、石化業、鋼鐵業、客運業及服務業,具備代表性。環境部次長施文真指出,國內減量額度可換取1.2倍的碳權,企業最多可用10%的國內碳權抵扣碳費,且僅限一次移轉,以防範炒作風險。雖然國外碳權目前不可抵碳費,但可用於碳中和。
交易機制與國際接軌
林修銘表示,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有五大亮點:來源涵蓋多產業,創造減碳經濟誘因,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交割結算機制與國際接軌,並提供專案資訊完整揭露,確保公開透明。
陳其邁指出,高雄總碳排量達5,230萬噸,其中中鋼一家企業的碳排量便達2,400萬噸,「中鋼一根煙囪的碳排量相當於台北市一年的碳排!」他強調,金融業若將投融資資源導向大型碳排公司,協助其減排,將更能推動產業淨零轉型,並呼籲金管會支持優質減碳計劃。
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指出,從2025年起,報告要求將從母公司擴展至全球合併報表及子公司,提升國際減碳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