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北京供暖季 「餘熱」更節能

 

創造優質人生系列

兩岸微流行/北京供暖季 「餘熱」更節能


財團法人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提醒您

北京在十一月中進入本年的供暖季,這座人口近兩千兩百萬的大城市,供暖問題成為冬季最重要的民生保障,而在近年供熱電廠公司的發展下,今年預計將會利用「餘熱」,節省天然氣八千萬立方公尺。

今年北京城鎮地區供熱面積約十點六億平方公尺,其中居民集中供熱面積達六點九億平方公尺。年供熱量約占北京市集中供熱量三分之一的國企「華能北京熱電廠」,在今年供暖季首次全周期、全容量投運該廠「燃機煙氣餘熱利用項目」。

這項技術就是從燃機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中回收廢棄熱量,加熱供熱循環水,回收煙氣廢熱全部進入城市熱網,這也是全球首個採用「煙氣水板式換熱器+熱泵技術」的F級燃機煙氣餘熱利用項目。

華能北京熱電廠熱機專工王海浩介紹,北京今年供暖季,該廠通過餘熱利用系統增加了供熱能力三百兆瓦,增加供熱面積近七百五十萬平方公尺,能夠節省天然氣將近八千萬立方公尺。華能北京熱電廠運行部主任助理趙春生說,這項技術在非供暖季也有用武之地,在非供暖季,該廠有三至四千噸的供熱流量,可廿四小時不間斷提供熱源,盡可能實現能源充分利用。

除了餘熱利用外,北京也開始更多使用地熱供暖,如北京燃氣集團副中心六號能源站的綜合能源系統,以地源熱泵為主,耦合燃氣三聯供、燃氣鍋爐、電製冷和蓄能等技術,綠色供暖面積約五十萬平方公尺。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劉和然批中央:能源政策慢半拍

 

《碳求中和》救地球

劉和然批中央:能源政策慢半拍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昨日在廣播節目中談及能源政策時,直言「中央慢半拍」,並批評台灣能源政策落後歐洲。他指出,歐洲已經在推動低碳與潔淨能源,而中央政府的步伐緩慢,不僅未能整體規劃,還導致中南部火力電廠爭議不斷。

中央政策慢半拍 地方自力救濟

劉和然回憶起反對深澳電廠的過程,表示中央政府缺乏全盤的能源政策思考,應更負責任地面對問題。他強調,中央若做不到,地方政府就應主動推動。以新北市為例,2022年底已全面淘汰燃煤工業鍋爐,接下來燃油也將退場,同時將與台電談論新的碳處理技術。他認為,地方政府應在空氣品質防治方面先行一步,展現積極作為。

數十年環保經驗 推動未來規劃

從教育局到環保局,劉和然在新北服務長達37年。他提到,新北成立「環保稽查重案組」,成功破獲391件重大污染案件;建立「數位化指揮中心」,提升稽查工作的精準度和效率。劉坦言,這些工作與教育類似,都是「做未來的事」,成效需要多年後才能顯現,但過程讓人感到「滿過癮的」。

政治暗潮浮現 各黨摩拳擦掌

劉和然在分享新北市獲得國際環保獎項時,不忘對中央政策提出批評,同時強調自身施政成果,讓外界不免聯想到政治意圖。尤其在2026新北市長選戰漸近之際,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等熱門人選近期動作頻繁,選情被認為已悄然升溫。

黃國昌在地方活動中針對能源政策發表意見,直指賴清德政府的能源政策僅停留於口號層面,缺乏具體規劃與執行方案,連再生能源配比及目標達成路徑都說不清楚,批評這是「國家的悲哀」。

蘇巧慧則積極舉辦涵蓋性別平等、親子與青年等議題的講座,緊跟賴清德總統的行程,其活動密度和範圍之廣備受矚目,被視為全力備戰市長選舉的前哨戰。

劉和然的能源政策批評以及對地方施政成就的強調,被解讀為他可能參與2026年新北市長選舉的前兆。特別是在他多次公開發言中,針對環保、能源和地方治理提出具體策略,這些都展現出他的政策藍圖和治理能力。

台灣能源政策的挑戰與前景

劉和然指出,能源政策不僅關乎地方發展,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他認為,中央應加速推動低碳轉型,學習歐洲的成功經驗,為台灣制定更長遠的能源規劃。同時,他也呼籲地方政府積極行動,補足中央政策的不足。

在全球氣候變遷壓力下,台灣的能源政策和低碳發展面臨極大挑戰。未來,如何在中央與地方的協調下,找到平衡並快速推進相關措施,將成為新北市乃至全台灣的重要課題。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碳盤查擬擴大 規範用電大戶

 

《碳求中和》救地球

碳盤查擬擴大

規範用電大戶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碳盤查是企業減碳的重要基礎,環境部目前已要求特定行業的500餘家廠商進行碳盤查。然而,監察院指出,目前的規範對象仍不夠廣泛,建議環境部應加速擴大碳盤查適用範圍,並優先將高用電行業納入,以全面掌握碳排放現況,助力減碳目標的制定與實施。

擬擴大碳盤查對象:聚焦間接排放

碳排放分為直接排放(如化石燃料燃燒)與間接排放(如用電產生的排放)。目前,環境部規範的碳盤查對象主要集中在直接排放量大的行業,例如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等,並涵蓋每年直接及間接排放量達 2.5萬公噸 的製造業。截至去年,共有 553家廠商 被列入碳盤查範圍。

然而,用電量大的服務業(如大型連鎖超市、電信業、交通運輸業)目前並無碳盤查義務,使政府難以全面掌握排放變化。環境部正在研擬擴大範圍的草案,初步討論納入的行業包括百貨、倉儲、軌道運輸、大學及大型醫院等,但僅要求碳盤查,暫不執行查驗,也無需繳納碳費。具體適用範圍及上路時間仍待討論。

專家與團體建言:納管範圍應更全面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表示,擴大碳盤查對象至用電量高的行業,是落實減碳目標的正確方向。他建議,應將資料中心也納入規範,因其用電量高,對碳排放影響顯著。此外,為確保數據正確性,應分階段要求企業進行碳查驗,以建立更可靠的減碳基礎。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鄭泰鈞也指出,大多數企業的碳排放來自間接排放,因此環境部以此為基礎擴大碳盤查對象非常合理。他建議參考經濟部的用電大戶條款,將契約容量達 800瓩 的用戶(如大型餐飲服務業)一併納入碳盤查範圍,進一步推動服務業的節能減碳進程。

逐步邁向全產業減碳治理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碳盤查從化石燃料直接排放逐步推進至間接排放,是符合國際減碳趨勢的策略。目前的擴大計劃旨在將高用電行業納入規範,但不增加其經濟負擔。未來,環境部將繼續完善相關規定,建立更全面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助力台灣實現更積極的減碳目標,與全球氣候行動接軌。

 

 

 

 

AI節水減碳 台廠搶攻先機

 

《碳求中和》救地球

AI節水減碳 台廠搶攻先機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台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於昨(16)日表示,台灣在AI應用的發展上,可以聚焦於多功能機器人、無人機,以及AI技術在節能減碳與用水管理三大領域的應用。他指出,這些領域具備廣大潛力,特別是AI在環境永續上的應用,將成為台灣軟實力的新機會。法人預期,在硬體製造方面,已有多家台廠布局;而在軟體領域,叡揚(6752)、大世科(8099)、倍力等本土軟體公司,更因AI技術的創新應用,有望躍上國際舞台。

台廠布局AI 永續應用領跑

叡揚自2013年起投入AI技術研究,並於2019年推出公文智慧助理,開啟AI智慧公文管理的新時代。近期,叡揚更針對淨零碳排需求,持續深化AI在永續領域的應用,展現領先優勢。

大世科則以ESG AIoT戰情管理系統,協助企業減少碳排放。該系統結合智慧電表與其他IoT感測器,能自動化計算碳排數據,讓企業更精準掌握碳排現況並有效減量。

倍力也在其碳盤查解決方案中導入AI技術,整合相關數據,協助企業快速產出碳排放數據及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隨著企業對永續需求的提升,倍力的碳盤查產品詢問度持續攀升,顯示市場對智慧減碳解決方案的高度需求。

AI助力永續 打造綠色未來


魏哲家強調,AI在節能減碳與用水管理上的應用,不僅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有助於全球推動淨零轉型。本土軟體廠商透過技術創新,將AI與環境永續深度結合,不僅提升企業競爭力,更展現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軟實力。

隨著AI技術逐步成熟,台廠在永續應用上的領先布局,正為全球永續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助力「碳中和」與「智慧節水」的願景逐步實現。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友訊科技碳生產力成長率領先同業

 

《碳求中和》救地球

友訊科技碳生產力成長率領先同業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由商業周刊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聯合發起的《碳競爭力百強》調查,是全國首個將「碳排放」與「營運績效」相結合的企業評鑑。頒獎典禮於27日隆重舉行。

全球網通領導品牌 D-Link 友訊科技(2332),秉持「引領智慧生活,共創永續價值」的願景,透過不斷提升綠色競爭力,連續兩年獲選為《碳競爭力百強》。今年更以 29% 的碳生產力成長率 位居通信網路業首位,成功挺進百強前三名。

碳生產力:效益與減碳的雙贏

所謂碳生產力,指的是每排放一噸碳所創造的收益。友訊科技執行長張家瑞表示,公司除積極採用綠色能源外,日常營運也透過節能專案降低碳排放,同時以永續為核心推動多項措施提升營運績效。例如:

    推行 Green Pack 計畫:實現材質環保化、包裝無塑化及材積最佳化。

    產品採用再生回收塑料,減少環境負擔。


       透過定期教育訓練與年度檢核,帶動供應鏈共同減碳,發揮「大手牽小          手」的正向影響力。

綠色設計與智慧節能

在產品設計方面,友訊科技更加注重永續效能:

   2024 年第二季,完成 Smart Fan 節能技術的開發與導入。

   開始規劃在 Wi-Fi 7 router 等產品中加入 AI 智慧節能功能。

   逐步減少產品包裝中的油墨印刷和塑料使用,以更環保的方式提升營

 運效益。


D-Link Green 計畫:綠色承諾的先行者

2007年啟動 D-Link Green 計畫 以來,友訊科技始終以環保3RRecycleReuseReduce)為核心,在產品開發初期便將功能性、用戶需求與環境友善納入考量。該計畫包括:

   /限用物質管理。

   推進節能技術開發及易拆解設計,促進產品回收再利用。

   包裝減量與危害物質控管,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這些努力不僅展現出企業對環境的友善承諾,也在全球永續浪潮中彰顯了其前瞻性的企業改革能力。

全球氣候治理的典範

隨著COP 29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亞塞拜然落幕,全球正加速推進去碳化進程。在此背景下,友訊科技以AI智慧節能技術為基礎,呼應 COP 29 所強調的科技創新減碳路徑,展現出網通產業應對氣候變遷的先行者姿態。

張家瑞指出,面對 COP 29 倡導的全球氣候治理新模式,友訊科技致力於重新定義科技創新與環境永續的關係,為實現更加友善且具韌性的未來,貢獻自身力量,走在減碳與永續發展的前沿。

 

 

 

永續將納入醫院評鑑 26家部立醫院啟動碳盤查

 

《碳求中和》救地球

永續將納入醫院評鑑

26家部立醫院啟動碳盤查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衛生福利部昨日攜手產官學研界,共同簽署「永續倡議書」。衛福部長邱泰源宣布,將於20243月前完成26家部立醫院的碳盤查,並研議將永續發展納入醫院評鑑標準。目前,衛福部正積極協助各醫院推動碳盤查,並培育碳盤查種子人員,為實現醫療部門的綠色轉型奠定基礎。

醫療部門是全球排碳大戶

全球醫療部門碳排放占比高達4.4%,而台灣醫療部門的排碳量則為4.6%,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也高於中國大陸的3.1%。美國是全球醫療部門碳排放最高的國家,占比達7.6%

隨著2025年國內碳費申報制度的實施,2026年起將開始徵收碳費。雖然醫療院所不屬於第一波徵收對象,但由於其碳排放規模龐大,已成為政府重點關注領域。

示範計畫啟動 碳盤查進行中

邱泰源宣布,衛福部初步選定台北醫院、台中醫院及旗山醫院作為「醫療院所綠色節能淨零碳排輔導計畫」的示範中心,其他26家部立醫院也將於20243月前完成碳盤查。

醫福會副執行長林名男表示,為支持碳盤查推行,已成立「部醫永續推展中心」,並展開碳盤查教育訓練。此次碳盤查主要針對範疇一(直接排放)與範疇二(間接排放)的項目進行統計,重點包括麻醉氣體排放與空調冷媒使用等大宗碳排來源。但由於經費限制,並非所有醫院均進行第三方認證。

醫療部門節能減碳勢在必行

根據環境部主任秘書蔡孟裕的說明,醫院空調與電梯耗能占醫療部門碳排放的80%。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補充指出,目前包括26家部立醫院在內,全國已有123家醫院簽署永續倡議書,覆蓋全台55%的病房,共計7.6萬張病床。

在全球追求碳中和的大趨勢下,台灣醫療部門正積極推進永續發展,透過碳盤查、節能措施以及政策支持,力求實現綠色醫療的目標,為健康與環境共創永續未來。

 

 

地熱開發挑戰 申請流程冗長

 

《碳求中和》救地球

  地熱開發挑戰 申請流程冗長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在台灣,地熱能源是實現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除了台電與中油兩大國營事業積極投入外,民間業者也參與其中。然而,業界普遍反映,地熱技術本身並不困難,真正的挑戰在於冗長的申請流程。許多業者呼籲政府設立地熱專區,並共享相關資訊,以提升地熱開發成功率。

台灣地熱資源豐富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豐富,除大屯火山區屬火山型地熱外,其他地區以裂隙熱水型地熱為主。根據工研院的估算,台灣地熱資源潛力巨大,其中淺層地熱約有989 MWe,深層地熱則高達33.6 GWe,相當於24座核四電廠的發電量。目前,地熱開發僅限於淺層資源,深層地熱開發則有待中研院與中油的進一步研究成果。

四磺子坪地熱發電穩定運行

由結元能源打造的台灣首座火山型地熱發電廠——四磺子坪地熱電廠一期,已穩定運行。該電廠裝置容量1.2 MW,年發電量約640萬度,足以供應1,500戶家庭全年用電。未來,結元能源計畫陸續推出硫磺子坪、焿子坪及四磺子坪二期三個新案場,分別於2025年、2027年及2029年投入商業運行。

 結元能源營運部副總林銘祥表示,地熱發電具有穩定性,能24小時持續發電,可作為穩定的基載電源。他提到,地熱發電設備即使在地震中也能穩定運行,例如日本311大地震期間,唯一保持發電的就是地熱設備,因為其系統簡單、抗震性強,除非供電端發生異常,否則不會停運。

申請流程與政策建議

雖然技術發展已趨成熟,但地熱開發卻因申請流程過於繁瑣而面臨瓶頸。林銘祥指出,從初期規劃到正式運行,業者通常需耗時5年處理土地取得及行政程序。他強調,期待政府推出「地熱開發專區」,由經濟部能源署統籌規劃適合地熱開發的土地,並結合台電與中油的探勘能力,分享詳細的地熱資源資訊,幫助業者提高成功率。

地熱發電的商業前景

目前,四磺子坪地熱電廠的發電量全數售予台電,依據2023年地熱發電躉購費率公告,容量低於2 MW的地熱發電每度電躉購價格微升至5.9459元,2 MW以上則維持在5.1956元。經濟部能源署計畫於年底前公告新一年度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這將進一步影響地熱能源的商業吸引力。

台灣地熱能源的開發,正逐步展現其穩定性與減碳效益。隨著政策支持與行政效率的提升,地熱發電將有望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石,助力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050淨零排放需核綠並行

 

《碳求中和》救地球

2050淨零排放需核綠並行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隨著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推進,核能議題再次成為能源政策的焦點。歐洲商會於1120日發布《建構2050新台灣:共創願景》,指出台灣在再生能源開發進度緩慢、天然氣發電廠建設延宕、核能政策不確定等挑戰下,若朝野無法解決爭議,勢必影響經濟發展,建議應明確規劃核能方向,實現核綠並行的能源政策。
台灣能源現況與挑戰

根據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2025年的能源配比目標為再生能源20%、燃煤30%、天然氣50%。然而,截至去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9.47%,火力發電依然主導(燃煤42.24%,燃氣39.57%),而核能僅占6.31%。對此,中研院院士李遠哲直言,若2030年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減半,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恐淪為空談。

隨著核一、核二廠陸續退役,台灣電力缺口逐漸浮現,今年跳電與停電頻率增加,儘管政府再三強調「台灣不缺電」,民眾與企業對此仍存疑慮。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七成民眾擔憂台灣電力供應不足。

高科技產業為台灣經濟支柱,尤其半導體業耗電量巨大,未來包括5G通訊、電動車及人工智慧(AI)相關應用的電力需求只會更高。面對這樣的挑戰,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呼籲政府重新檢視非核家園政策,提出以「核能搭配再生能源」的黃金組合,實現低碳發電的願景。

國際擁核潮流與台灣的選擇

核能在國際間重新受到重視,許多國家逐步改變反核立場,以應對氣候變遷和電力需求激增的挑戰。例如:

   日本:規劃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提升至20%

   美國:計劃至2050年將核電容量增加兩倍,新增200GW發電量。

   韓國:總統尹錫悅上任後廢止減核政策,推動新核電廠建設。

   義大利:結束35年廢核歷史,計劃投資建設新型核電廠。

這些國家不僅認同核能的重要性,還積極採用新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具備高安全性、快速建造、低成本等特點,為核能應用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政策抉擇與未來展望

童子賢主張,只要在「安全保障」、「妥善處理核廢料」及「社會共識充分」三個前提下,核能應具討論與發展空間。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也表示:「台灣非用核電不可」,並呼籲政府應學習新加坡的果斷態度,及時修正政策方向。鄭崇華直言:「錯誤的政策應立即更改,明知錯誤而不改,是最大的愚蠢。」

台灣若持續延遲能源政策調整,不僅產業發展面臨阻力,外資也將對台灣的供電穩定性產生疑慮。未來,政府需加速行動,結合核能與綠能,實現低碳且穩定的電力供應,助力經濟永續發展,為台灣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