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從日常選擇做起,實踐減碳生活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生活

從日常選擇做起,實踐減碳生活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盛夏酷熱,空氣中浮動著光影與煩躁。這時,冷氣悄然啟動,清涼氣流緩緩散開,如午後山谷的一抹陰涼,令人瞬間舒爽。不少人在炎熱中步入冷氣房時,總忍不住讚嘆:「發明冷氣的人,真該得諾貝爾獎!」

這位讓無數人受惠的發明家,是年僅26歲的威利斯.開利。他於1902年為解決印刷廠濕度控制的技術問題而發明了冷氣。當時印刷對溫濕度極為敏感,稍有偏差就會影響品質。隨著技術演進,原本為工業服務的冷氣逐漸進入辦公室、商場、家庭,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成果。

然而,冷氣所帶來的舒適背後,也蘊藏著環境危機。冷氣降溫的關鍵在於冷媒,早期使用的氟氯碳化物(CFC)雖穩定且高效,卻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這些物質進入高空平流層後,在紫外線作用下釋放氯自由基,進而破壞臭氧分子。

雖然臭氧在大氣中的含量不高,但其所構成的臭氧層卻如同地球的隱形防護罩,阻擋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表生物不受傷害,也是穩定氣候的重要屏障。英國科學家喬納森.尚克林在多年研究中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厚度已減少三分之一,這項驚人的發現震撼全球。沒想到,人們賴以舒適生活的冷氣,竟對環境造成難以預料的傷害

所幸,人類選擇面對問題。1987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主導下,各國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共同限制CFC的生產與使用。多年來的努力卓有成效,研究指出,若無該議定書,全球暖化程度恐將再升高攝氏1度,而這1度足以引發災難性連鎖反應——乾旱、野火、洪水與糧食危機。

目前全球CFC排放已減少超過99%,臭氧層正在逐步修復。根據觀測數據,臭氧層破洞的面積已縮小至數十年來最低,連最嚴重的南極地區,也有望在2066年恢復至1980年水準。

然而,氣候變遷的挑戰仍未停歇。今日全球暖化的主因已轉為二氧化碳與甲烷,各行各業仍不斷排放溫室氣體。2023年被認定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了攝氏1.48度。為了抑制暖化,2015年全球簽署《巴黎氣候協定》,訂定明確目標:將升溫控制在2度內,並力求不超過1.5度。

臭氧層的修復經驗證明:環境問題不是命運,而是選擇。這正是近年ESG理念(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備受重視的原因。從企業管理到日常生活,從環保冷媒的使用、節能建築的推動,到消費者關心產品的碳足跡,每一個微小選擇,都在悄悄改變整體社會的運作模式。

夏日午後,在台北街頭漫步,冷氣從超商門縫中流洩,令人不禁想起:當我們稱讚冷氣帶來清涼,也應記得,雖然臭氧層正在修復,但全球氣候仍在升溫中。時間不能倒轉,但未來可以重塑。只要從現在起,選擇生活中的減碳行動,就如同當年拯救臭氧層的全球努力,終將匯聚成守護地球的重要力量。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黃仁勳呼籲台灣投資核能: 「沒有能源,AI產業根本不會存在」

 

《碳求中和》救地球

黃仁勳呼籲台灣投資核能:

「沒有能源,AI產業根本不會存在」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隨著台灣邁入「非核家園」時代,供電穩定屢遭挑戰,能源政策再度引發社會關注。立法院民眾黨團於25日指出,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台灣的用電需求逐年攀升,AI發展更進一步推高用電負載。在此背景下,AI晶片巨擘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直言,台灣不應該讓核能被汙名化,應積極投資核電。

黃仁勳日前的演講引發科技界廣泛共鳴。他指出,
AI已是全球趨勢,能源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他強調:「我關心的是什麼?就是能源。」在另一場專訪中,他更明確表示:「台灣政府應該支持各種能源政策,包括風力、太陽能與核能。台灣絕對應該投資核能,使用能源不應該被汙名化。」

國民黨立委直言,黃仁勳的談話無疑對賴清德政府形成當頭棒喝。民眾黨團也進一步引述黃仁勳所言:「沒有能源,要怎麼成長?沒有太陽,萬物如何生長?
AI產業根本無法存在。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需要能源,台灣當然也不例外。社會不應該對任何能源形式懷有偏見。」

這樣的呼籲並非孤立聲音。身兼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的童子賢,也多次公開表示,現今的核電技術早已今非昔比。他指出核電的五大優勢:供電穩定、土地使用率低、不排碳、經濟實惠、能源韌性高,並呼籲綠能與核能應並行發展,實現「核綠共存」。

民眾黨團呼籲,台灣應以開放、理性且科學的態度面對能源轉型與全球趨勢。當前再生能源進展受阻,民進黨卻仍堅持全面停用核電,顯然背離務實治理原則。因此,在野陣營已於立法院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為核電廠在安全條件下延役鋪路。民眾黨團也提出重啟核三的公投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該案已獲中選會審查通過。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強調,穩定能源供應是維繫台灣產業發展與民生用電的根本。包括黃仁勳與童子賢等產業領袖,均已公開呼籲台灣應更積極投資能源,尤其不能排除核能選項。

此外,黃國昌也批評,已除役3年的高雄大林電廠5號燃氣機組,竟在毫無對外說明下已啟動發電達8次,顯示目前的能源政策管理存在嚴重問題。他直言:「這對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是一個重大的警訊。」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也表示,黃仁勳提出核能議題,並非無的放矢。AI產業對算力的需求永無止境,而算力的提升必須建立在穩定電力基礎之上。他也提醒,核能雖具優勢,但安全與核廢料問題仍待妥善處理,這將考驗政府的智慧與規劃能力。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核能除役、燃煤減少 美國商會:台灣缺乏基載電力規畫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核能除役、燃煤減少

美國商會:台灣缺乏基載電力規畫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隨著2024年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台灣的電力穩定性成為產業界關切的焦點。美國商會於《2025台灣白皮書》中指出,台灣在核能逐步除役、並配合減碳政策降低燃煤發電比例的同時,尚缺乏明確的基載電力補充規劃,導致整體供電結構面臨挑戰,對半導體、人工智慧(AI)等高電力需求產業帶來更高風險。

美國商會理事長丹·銀(Dan Silver)指出,台灣在AI、半導體與量子計算等先進科技領域具備完整產業聚落,而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正是吸引國際投資者在台擴展布局的關鍵因素。

根據商會調查,在222家會員企業中,有九成表示計畫於2025年持續或增加對台灣的投資,其中包括一位會員近期宣布將斥資數十億美元在台設立新資料中心,顯示對台灣投資環境的高度信心。

白皮書中也建議,台灣應強化能源政策的明確性與行政效率,調整電價機制,以促進再生能源轉型,同時維持工業電價的國際競爭力,改善能源開發商的營運環境。進一步透過市場改革與長期透明的規劃,提升台灣整體能源安全與韌性。

美國商會執行長魏凱表示,商會擁有來自能源各領域的500名會員,對於能源選擇雖看法不一,但皆一致希望台灣擁有更穩定、可預期的電力供應。他指出:「比起能源的來源,企業更在意的是供應是否穩定、價格是否透明,以及價格調整通知是否即時。」

針對長年以來被視為投資障礙的「雙重課稅」問題,丹·銀表示,美台雙方一向透過對話與協商解決爭議,目前仍持續就此議題進行溝通,並強調每次的互動都有助於深化雙邊互利關係。

魏凱進一步指出,許多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難以承擔雙重課稅的負擔,商會正積極推動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以協助企業減輕負擔,擴大對美投資版圖,並促進更完善的台美供應鏈建構。

至於有媒體詢問,美國內閣級官員近期頻繁訪台,是否可能加劇台海緊張局勢?丹·銀則回應,美國高層官員訪台早已成為常態,並強調此類互訪有助於深化台美關係,期盼未來能有更多此類建設性交流。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日本新政:核電目標至2040年增至20%

 

《碳求中和》救地球

   日本新政:核電目標至2040年增至20%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日本政府昨日公布最新《能源基本計畫》修正案,針對2040年的能源發電占比提出新目標。不僅刪除過去有關「減少依賴核電」的用語,更規劃提高再生能源占比至40%50%

核電重回舞台 聚焦能源平衡

根據日媒報導,此次修正案由日本經濟產業省草擬,並結合16位專家小組的建議。修正案刪除了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後提出的「盡可能減少對核電依賴」等措辭,改為接受核電機組的重建,並強調「最大限度利用」包括核電在內的脫碳電力來源。

修正案同時提出,在發展再生能源為主要電力來源的同時,追求能源組合的平衡,避免過度依賴某單一電力來源。根據計畫,至2040年,核能將占日本發電總量的約20%,再生能源則提高至40%50%之間。

現況與挑戰

目前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再生能源去年約占全國電力的23%,核能僅占約8.5%。這顯示日本在未來十年間,需大幅推進核能技術與設施的發展,以實現目標。

國際核能動態:朱棣文的觀點

昨日,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特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暨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發表演講。他提及美國加州原計畫於2025年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但朱棣文向州長紐森建議,應專注提升核電廠的安全性,而非直接關閉。他強調,核電在全球脫碳進程中,仍是不可或缺的穩定電力來源。

總結:日本能源政策的轉型

日本此次調整能源策略,展現其對核電與再生能源平衡發展的重視。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挑戰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此舉不僅反映核電重新獲得認可,也強調了多元化能源組合的重要性。未来,日本如何在實現能源自主的同時推動綠色發展,值得全球關注。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美國鬆綁核能監管 擬25年內成長4倍

                          《碳求中和》救地球

美國鬆綁核能監管

 25年內成長4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美國總統川普於本月23日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針對美國核能產業進行大幅鬆綁,藉此加速核電發展。目標是在未來25年內,使美國核能發電規模成長四倍。


此次川普總統共簽署四項行政命令,重點包括:

1.加快國防與人工智慧(AI)等重點設施使用核電的許可程序;

2.推動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RC)進行改革,簡化商用核反應爐的審查與監管規範;

3.修訂核反應爐的實驗規範,縮短研發測試的時程;

4.啟動實驗性核反應爐先導計畫,預計於明年74日啟用三座實驗性反應爐。


白宮幕僚秘書沙夫指出,長期以來,美國核能發展受限於過度繁瑣的監管規範。例如,在1978年前,美國共建造133座核反應爐;但自1978年起至今,僅有兩座商用反應爐投入運轉。他強調,新的行政命令旨在使監管程序更貼近產業實際需求,進而重振美國核電發展。

沙夫補充說,川普政府強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推動核能技術創新與實驗流程簡化,以打造更具前瞻性與競爭力的能源基礎。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川普擬下令 核能全面復興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川普擬下令 核能全面復興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為滿足日益增加的用電需求,《紐約時報》獨家揭露,美國總統川普正考慮頒布數項行政命令,以加速核能電廠的建設,推動美國邁向「核能復興」。

相關草案指出,美國在核能擴展方面已落後於中國,呼籲對現行聯邦核能安全法規進行「全面修訂」,以便讓新型核電廠的設立更為順利。根據草擬內容,美國國防部將扮演主導角色,負責採購反應爐,並將其部署於全國各軍事基地。

草案也規劃,將全美核電總裝置容量從目前近100GW提升至400GW,足足擴大四倍。按估算,1GW可供應將近100萬戶家庭用電,這將大幅提升美國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自主性。

在一份名為《迎來核能復興》的行政命令草案中指出,自2017年以來,全球新建核反應爐中,有高達87%採用俄羅斯與中國的技術設計,而美國則在新型反應爐開發上明顯落後。該命令強調,這一趨勢不能持續,必須迅速而果斷地行動,以重振美國在核能領域的領導地位。

據報導,這四項草案目前分別被標註為「決策前」與「審議中」。白宮對是否最終發布這些命令未作出評論,但知情人士透露,這些正是針對核能政策潛在的行政命令草案之一。

川普在回鍋參選後不久,曾宣布美國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表示目前的供電狀況已無法滿足包括人工智慧(AI)數據中心在內的龐大能源需求。事實上,核能逐漸獲得美國兩黨的共同關注與支持。儘管部分環保人士對核廢料處理與反應爐安全存有疑慮,但民主黨中已有越來越多聲音認同核能對減碳的重要性。共和黨方面則更強調,核能有助於強化美國的能源自主與國家安全。

科技巨擘如 Google、微軟與亞馬遜等,也積極關注核能在供應資料中心全天候電力方面的潛力。與間歇性的風能與太陽能相比,核能具備24小時穩定供電的優勢,對科技業而言格外具吸引力。

然而,在美國新建反應爐仍面臨高度挑戰。草案批評,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動作遲緩,難以應對當前的能源挑戰。該草案擬要求全面修訂 NRC 現行法規,並設下18個月內審查是否核准新型反應爐的時限。

與此同時,台灣核三廠二號機預定於本月17日依法除役,台灣也即將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時代。但立法院在野黨團已提案修正《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擬讓核三廠延役,最快可能於13日三讀通過。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於10日表示,確保核電機組安全是國家對人民最基本的責任。她強調,即使《核管法》修法通過,仍需經濟部與台電評估能源需求及延役可行性,並確認是否符合核電使用的三大前提條件。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西、葡大停電 台灣學到什麼?

 《碳求中和》救地球

 西、葡大停電 台灣學到什麼?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近日伊比利半島發生大規模停電,西班牙與葡萄牙數千萬民眾受到波及。雖初步排除是網路攻擊所致,然而這場發生在萬里之外的突發事件,卻值得台灣政府深切反思國內能源政策的脆弱性與應變能力。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今年一、二月台灣總發電量為414億度,其中燃氣佔46.3%、燃煤33%、再生能源14.8%、核能3.4%、其他2.4%。與去年全年總發電量2,886億度相比,再生能源成長3.2%、燃煤減少6.3%、燃氣上升3.9%、核電則小幅下滑0.8%。整體而言,政府逐步減少碳排放、強化再生能源布局的趨勢明顯。

然而,台灣能源結構高度依賴進口,超過八成的能源仰賴海外供應。一旦台海局勢動盪,能源船隻無法或不敢進入港口,恐將導致全國電力供應吃緊,形成國安風險。

台灣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現正全力發展AI產業,期望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然而,這些高科技產業不僅用電量大,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要求也極高。過去幾年,全台多次因設備故障、天災等原因導致跳電、停電,雖多數能迅速修復,民生影響不大,卻暴露出台灣電網韌性不足,令產業界憂心忡忡。

今年4月28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及比利時部分地區突發大停電,外界質疑是否與太陽能、風力等間歇性能源的高度滲透有關。能源分析師坎普指出,該地區為全球再生能源占比最高的區域之一,此次事件將成為觀察再生能源穩定性與電網恢復能力的重要案例。再生能源如何穩供?對產業造成的風險為何?台灣政府應認真面對、深入研究。

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依法除役,3.4%的核能電力缺口預計由天然氣填補。值得注意的是,瑞士、日本等國近年已重新擁抱核能,而台灣卻堅持退場機制,即便核能發電穩定、成本低、零碳排,仍將其排除在能源選項之外。政府將八成以上能源依賴進口天然氣與煤炭,不僅成本高,且受國際局勢影響極大,此種能源策略不僅無法保障穩定供電,更潛藏嚴重的國安風險。

桃園市長張善政曾明言:「電力關乎國力。」他指出,不論產業或民生,台灣如同行走在缺電的鋼索上,但中央政府卻遲遲不願調整能源政策,產業發展受阻只是遲早的事。台中市長盧秀燕也指出,伊比利半島的大停電對經濟、產業、民生皆造成重大衝擊。當人民憂慮能源不足、面臨電價上漲壓力時,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否具備足夠的靈活性與前瞻性?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更直言,呼籲政府應借鏡瑞典、瑞士、日本等國經驗,儘速修改法規,重新檢視與強化核能角色,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與自主。

能源,早已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是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當伊比利半島居民驚恐表示「這種不安從未經歷過」時,我們不禁要問:台灣從中學到了什麼?

總統賴清德經常掛在嘴邊的「國安」與「人民福祉」,是否真的大於一紙「非核家園」政策?是時候,政府應該正視現實,重新審視能源方向,為全民的安全與國家的未來作出負責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