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部立醫院碳盤查 15家列用電大戶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部立醫院碳盤查 15家列用電大戶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為促進醫療院所及社福機構邁向永續發展,衛福部於今年6月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要求各署、司、處全面盤點並制定永續政策與施行計畫。其下轄的26家部立醫院也已陸續完成碳盤查,其中15家用電量超過800瓩,列為用電大戶,必須進一步落實節能減碳措施。


策略與推動方向

委員會由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則由醫福會副執行長林名男出任。他表示,永續發展與淨零策略需循序漸進推動,例如研擬中的「綠色醫材與耗材採購指引」。未來將把產品碳足跡及環境影響納入採購評選標準,並由部長石崇良核定後逐步推廣到全國醫院,不會對院方造成過度壓力。


碳盤查成果

林名男去年10月上任後,即積極整合衛福部、經濟部與環境部的政策資源。

今年3月完成26家部立醫院的碳盤查,4月公布結果:

- 總碳排量:近9萬9千噸二氧化碳當量

- 用電占比:高達88.6%,為主要排放來源

- 節能改善:15家用電大戶已被要求深度節能,其中12家已完成改善,年省電超過200萬度此外,11家部立醫院預計於年底前完成第三方認證,目標在民國116年讓所有部立醫院全面通過認證,確保碳盤查數據具公信力。


人才培訓與後續行動

為確保節能減碳措施落實,醫福會同步規劃16小時「綠色醫療實務課程」,供各院永續長與環保專責人員參訓,並採取認證制度。課程內容涵蓋碳盤查、數據分析及減碳計畫擬定等實務技能,協助醫院建立專業人才庫,提升永續治理能力。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建築界年度盛事 國家卓越建設獎 打造AI、淨零新典範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產業篇

建築界年度盛事 國家卓越建設獎 

打造AI、淨零新典範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建築界盛典 二十周年里程碑

台灣建築界年度盛事「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頒獎典禮」於7月29日盛大舉行,適逢獎項創立20周年,象徵台灣建築與城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暨世界不動產聯合會台灣分會理事長張麗莉表示,今年得獎作品在智慧化設計、智慧建築管理、環境韌性、碳足跡管理、社區共融 等面向展現高度成熟度與整合力,尤其在「智慧建築」「淨零碳排」與「ESG價值」的實踐上成果斐然,充分展現台灣朝向永續智慧城市穩健邁進的步伐。


典禮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吸引國內外產官學重量級代表參與,包括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內政部國土署長吳欣修、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等,共同為台灣建築品質喝采。


台灣建築躍上國際舞台

張麗莉指出,隨著AI科技與永續潮流推動,台灣建築產業正積極轉型。今年更傳來捷報:台灣代表團在奈及利亞舉行的「全球卓越建設獎」競賽中,榮獲 2金3銀 的佳績,成為國際建築界矚目焦點。獲獎作品不僅展現設計創新與工法精進,更融合永續思維,讓世界看見台灣建築的硬實力與創意能量。


世界不動產聯合會(FIABCI)世界會長 Antonio Campagnoli 也親臨現場頒獎。他致詞指出,台灣建築作品在創新設計、工程品質與永續發展上的表現極具代表性,近年在全球賽事中屢獲佳績,已成亞洲標竿。他特別肯定台灣在智慧建築與淨零推動上的進程,並期盼FIABCI能與台灣深化合作,攜手推動全球永續願景。


獲獎亮點與人物榮耀

今年最受矚目的「綜合卓越成就獎」由兩件社會住宅作品奪下:新北市「中和安邦段青年社會住宅」及桃園市「中壢一號社會住宅」。兩案皆以人本思維出發,融合社區需求、綠建材與智慧管理,不僅提供安全舒適的居所,更成為城市更新與社會共融的示範典範。


「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則頒給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建築師邱文傑及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肯定他們在國土發展、空間美學及公共建設上的卓越貢獻。至於「年度建築人物獎」則由璞真建設董事長林廷芳獲得,他以工程專業為基礎,將環保永續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企業經營,展現建築產業的社會責任。


國家卓越建設獎評審團總顧問黃南淵回顧指出,20年來台灣建築在空間品質、工程技術、城市韌性上皆有飛躍發展,即使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仍展現驚人的創意與執行效率,體現建築人對環境尊重與品質堅持。


展望未來:ESG與AI雙引擎

張麗莉在頒獎典禮尾聲感性表示:「國家卓越建設獎」不只是榮耀舞台,更是台灣建築人關於理想與堅持的旅程。她期盼未來台灣的建築與公共工程能在ESG精神的引領下,擁抱淨零碳排與AI智慧的浪潮,持續為城市注入溫度與希望,為下一代築起更安全、更美麗、更永續的家園。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拚淨零轉型 海委會攜友邦研習藍碳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拚淨零轉型

海委會攜友邦研習藍碳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海洋委員會昨日舉辦「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之能力建構研習營」,吸引來自40個國家、國際非政府組織、企業、學術界與國際認證機構參與。此次研習以「科學、市場、社會共融」為核心,聚焦於 藍碳科學與政策整合、藍碳市場與定價機制、社會包容與性別參與 等三大議題,展現台灣推動藍碳治理的企圖心。


海洋碳匯:邁向淨零的重要途徑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強調,「讓海洋成為氣候變遷的解方」,藍碳是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重要路徑。她指出,藍碳不僅是國家「自然碳匯」策略的重要支柱,也呼應《205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的願景。

管碧玲特別提到,今年7月台灣的「海草復育與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已通過環境部審議委員會核定,成為亞太地區少數通過國家層級審查的藍碳方法學,象徵台灣已具備以科學為基礎的藍碳治理能力,並能進一步與國際碳市場接軌。


全民共識與國際合作

「這是國家決心、全民共識與制度和科學實力的體現。」管碧玲表示,台灣將持續推動藍碳納入國家減碳行動,並依循《205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推動亞太區域海洋韌性與永續發展,為全球海洋治理做出貢獻。她期盼透過此次研習營,推動更多區域交流與合作,讓亞太成為藍碳投資與永續治理的典範。


未來展望

未來,海委會將透過「APEC企業/私營部門參與海洋永續環境圓桌會議」持續倡議,深化與各APEC經濟體的合作夥伴關係,並推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 永續海洋與公私協作藍碳合作的關鍵樞紐。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當美國也要台灣重啟核能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當美國也要台灣重啟核能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近年來,民進黨政府大力推動「國土防衛韌性」政策,從增加國防預算、重整民防體系、延長役期到社會防衛制度,皆以展現對國際社會的決心。然而,在攸關國安的能源政策上,政府卻始終僅強調綠能,刻意迴避核能議題。如今,連美國也按捺不住,開始對台灣的非核政策表達憂慮。

近日,美國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率團訪台,參與美台合作的「能源兵推」,希望透過雙邊協作提升台灣能源體系的韌性。他明言,若能源缺口無法補足,再強的防衛機制都將淪為空談。

國際呼聲:台灣應保留核能

國際能源趨勢已明顯轉向核能,美國退役將領與學者也不斷提出警告。

•美國海軍情報局前指揮官史都德曼: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直言,「台灣至少要保有一座核電廠」。

•《外交事務》雜誌評論: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與專家共同撰寫,點出台灣 98%能源依賴進口,極易受中國封鎖影響,後果將是一場災難,建議美國應協助台灣重啟核電。

這些意見,無疑是對台灣「非核家園」政策的嚴正警告。

綠能脆弱性與國安風險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光電板大片損毀,修復時間難以估算,更別提其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風電與光電場域集中於西半部,一旦台海爆發衝突,無疑將成為首要攻擊目標。

俄烏戰爭同樣提供前車之鑑。即便戰火持續,俄羅斯仍未敢直接攻擊烏克蘭核電廠,以避免輻射外洩引發國際公憤。也因此,烏克蘭才能在困境中維持基本電力,確保民眾生活與軍事抵抗。

台灣的隱憂與政策迷惘

今年5月,賴政府正式關閉核三廠2號機,宣布邁入「非核時代」,卻同時讓台灣陷入難以預測的供電黑暗期。

今年3月民間版區域安全兵推就曾示警:

•再生能源與天然氣難以彌補核電缺口;

•台灣只能依賴更多火力與燃煤發電;

•將面臨 碳關稅壓力,並違背 2050淨零目標。

當時與會的前AIT處長司徒文也直言:「其他國家都回頭發展核電,台灣明明有良好設施卻不用,豈不是與強化防衛背道而馳?」

結語:應順應民意與國際趨勢

如今,美國學者、退將乃至前官員都一再提醒:若台灣執意堅持「非核家園」,不僅將形成國安漏洞,也將拖累經濟與AI發展所需的龐大電力。

賴政府若能即早順應民意,重啟核能,彌補能源與國安缺口,才是務實之舉。否則,若待未來美方(尤其是川普政府)正式施壓才被迫轉彎,不僅難堪,更將失去自主調整的機會。

極端降雨常態化 加快多元治水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

極端降雨常態化 加快多元治水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近來中南部出現驚人的降雨,連續六天下雨,累積雨量逼近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水準。如此規模的降雨,早已超出排水系統設計負荷,因此部分地區發生淹水實屬預料之中。

所謂「一天就下完半年雨」的極端氣候事件,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難以完全防範(如2021年歐洲洪災、2023年北京暴雨)。當過去百年一遇的極端降雨逐漸「日常化」,台灣的治水策略勢必要與時俱進。

治水思維的轉變

過去治水著重於河道行水區域(帶狀治理),如今已逐漸擴大到整體流域治理(面狀治理),並採取多元手段:

•滯洪池

•逕流分擔(利用公有土地及公共設施)

•出流管制(由土地開發者負責)

•在地滯洪

•智慧防災

大型治水工程往往需徵收土地、辦理用地變更及長時間施工,耗時又昂貴;相較之下,逕流分擔能有效避免土地徵收與冗長程序,降低成本,並在治理計畫完成前先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實際案例包括:彰化縣洛津國小、台南市安佃國小與同德公園、土城高中等設施的逕流分擔措施,以及雲林縣有才寮大排與高雄市荖濃溪的在地滯洪工程。在去年的凱米颱風及這次的豪雨事件中,這些措施都證明能有效降低淹水規模,值得擴大推廣。

推動困境與制度挑戰

目前只有出流管制屬於法定措施並持續推動,其他如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在中央流域或縣市排水區的施行仍有限。主因包括:

1.跨部門協作不足:部分機關仍以本位主義為重,對國土韌性與防洪公益缺乏積極態度。

2.責任歸屬不明:後續維護與管理權責未釐清,使得原有意願投入的單位態度轉趨保守,影響推動成效。

未來的治水方向

隨著極端降雨常態化,僅靠單一的治水工程已不足以應對。台灣亟需:

•加快完成尚未落實的治水計畫;

•從流域尺度推動多元治理措施;

•實質結合國土計畫,廣泛導入大面積、大規模的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策略。

這需要決策者展現決心,不僅要整合國土與水資源治理,更要化解跨機關的權責糾葛與本位思維,才能有效落實治水措施,降低積淹水災害的頻率。

台泥氣化爐處理花蓮垃圾轉廢為能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台泥氣化爐處理花蓮垃圾轉廢為能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花蓮「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RRRC)」昨日正式啟用,成為全台首座以水泥窯結合氣化技術處理生活垃圾的設施。不同於傳統焚化爐,這裡融合了博物館、餐廳與環境教育等功能,轉型為兼具環保、美感與觀光效益的多元場域,打破了焚化爐「鄰避設施」的刻板印象。

台泥和平廠RRRC採用 500度高溫氣化技術,將垃圾轉化為可燃性氣體,取代部分煤炭供應水泥窯,減少約3%的燃煤用量;同時,氣化後的飛灰與殘渣則進一步作為水泥生料,實現 百分之百循環利用。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五、六年前承諾要協助花蓮在地垃圾處理,過程中雖遭遇部分居民疑慮與抗議,但他透過積極溝通,今天終於交出成績單,「希望鄉親能夠滿意」。他特別強調,雖然氣化爐沒有傳統的汙染防治設備,但由於技術獨特,現場「聞不到怪味」。

技術優勢與環境效益

台泥指出,這座氣化爐來自國外引進,具備以下特色:

•汙染物控制:戴奧辛等有害物排放遠低於法規標準的1/10,且不對外排放。

•高效能轉換:熱能轉換效率高達37%,優於傳統焚化技術。

•資源循環:將廢棄物殘渣全數再利用,落實「零廢棄」理念。

花蓮縣環保局副局長王志惠指出,花蓮長期缺乏焚化設施,垃圾需外運或堆置掩埋場,如今RRRC每天可處理200噸垃圾,解決燃眉之急,並成為垃圾處理的模範案例。

智慧城市的垃圾新解方

同時,在台北市,垃圾處理也正朝智慧化邁進。內湖區首推「智慧鄰里公園」計畫,選定5處公園示範導入:

•光電充電長椅:可24小時提供手機充電。

•智慧垃圾收集機與瓶罐回收機:讓居民「不用等垃圾車」,隨時投遞垃圾與回收物。

•電子告示牌:提供即時訊息與環境教育。

有居民表示,對公寓住戶及上班族而言,這種「隨時可丟」的設施十分便利;長者也認為光電長椅實用,希望能增加設置點。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興達電廠爆炸 在野齊批錯誤能源政策應調整

 《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能源篇

興達電廠爆炸

在野齊批錯誤能源政策應調整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高雄興達電廠九日晚間發生爆炸起火意外,再次引發社會對政府能源政策的質疑。


在野黨齊聲批評能源政策失衡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直言,民進黨的錯誤能源政策必須調整。八二三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已清楚展現多數民意的選擇,政府與台電都應正視天然氣發電潛藏的安全風險。


民眾黨立委張啟楷也指出,今年七月高雄小港台泥三元能源鋰電池廠大火,加上此次興達電廠爆炸,凸顯民進黨政府輕忽天然氣發電與儲能設施周邊居民安全。如今全台還規劃有四接、五接、六接、七接等天然氣接收站,若不全面檢討能源政策,恐將引發更多民怨與反彈。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則批評,興達電廠爆炸讓能源政策再度亮起紅燈,國人需要的不是粉飾數據的成績單,而是安全、穩定的基礎建設與合理的能源配比。她呼籲執政黨必須將「安全、韌性與誠信」重新納入政策核心,讓居民不再生活在恐懼中,更不必讓孩子無奈喊出「不要住在這裡了」這樣令人心碎的話。


地方與民間質疑監管失能

高雄市議會國民黨團痛批中央能源政策倉促,市府監督怠惰,強調「高雄不是提款機,更不是實驗場」。國民黨團總召黃香菽更引用審計部報告指出,興達電廠新二號機原訂明年三月底商轉,但台電卻提前至今年底,疑為配合「非核家園」政策趕工,才釀成爆炸隱患。

此外,有居民反映,爆炸前曾出現氣體外洩,里長也建議疏散,但市府卻無所作為,顯示地方政府在監督興達電廠方面明顯失職。


執政黨承認警訊

民進黨立院黨團則回應,這起爆炸是一記警鐘,攸關能源政策成敗,更牽動市民生活與社會信任。如果台電未來再發生類似事故,將重創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