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求中和》救地球
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生活篇
從日常選擇做起,實踐減碳生活
「創造優質人生」
-低碳經濟發展基金會為您解說-
盛夏酷熱,空氣中浮動著光影與煩躁。這時,冷氣悄然啟動,清涼氣流緩緩散開,如午後山谷的一抹陰涼,令人瞬間舒爽。不少人在炎熱中步入冷氣房時,總忍不住讚嘆:「發明冷氣的人,真該得諾貝爾獎!」
這位讓無數人受惠的發明家,是年僅26歲的威利斯.開利。他於1902年為解決印刷廠濕度控制的技術問題而發明了冷氣。當時印刷對溫濕度極為敏感,稍有偏差就會影響品質。隨著技術演進,原本為工業服務的冷氣逐漸進入辦公室、商場、家庭,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成果。
然而,冷氣所帶來的舒適背後,也蘊藏著環境危機。冷氣降溫的關鍵在於冷媒,早期使用的氟氯碳化物(CFC)雖穩定且高效,卻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這些物質進入高空平流層後,在紫外線作用下釋放氯自由基,進而破壞臭氧分子。
雖然臭氧在大氣中的含量不高,但其所構成的臭氧層卻如同地球的隱形防護罩,阻擋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表生物不受傷害,也是穩定氣候的重要屏障。英國科學家喬納森.尚克林在多年研究中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厚度已減少三分之一,這項驚人的發現震撼全球。沒想到,人們賴以舒適生活的冷氣,竟對環境造成難以預料的傷害。
所幸,人類選擇面對問題。1987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主導下,各國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共同限制CFC的生產與使用。多年來的努力卓有成效,研究指出,若無該議定書,全球暖化程度恐將再升高攝氏1度,而這1度足以引發災難性連鎖反應——乾旱、野火、洪水與糧食危機。
目前全球CFC排放已減少超過99%,臭氧層正在逐步修復。根據觀測數據,臭氧層破洞的面積已縮小至數十年來最低,連最嚴重的南極地區,也有望在2066年恢復至1980年水準。
然而,氣候變遷的挑戰仍未停歇。今日全球暖化的主因已轉為二氧化碳與甲烷,各行各業仍不斷排放溫室氣體。2023年被認定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了攝氏1.48度。為了抑制暖化,2015年全球簽署《巴黎氣候協定》,訂定明確目標:將升溫控制在2度內,並力求不超過1.5度。
臭氧層的修復經驗證明:環境問題不是命運,而是選擇。這正是近年ESG理念(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備受重視的原因。從企業管理到日常生活,從環保冷媒的使用、節能建築的推動,到消費者關心產品的碳足跡,每一個微小選擇,都在悄悄改變整體社會的運作模式。
夏日午後,在台北街頭漫步,冷氣從超商門縫中流洩,令人不禁想起:當我們稱讚冷氣帶來清涼,也應記得,雖然臭氧層正在修復,但全球氣候仍在升溫中。時間不能倒轉,但未來可以重塑。只要從現在起,選擇生活中的減碳行動,就如同當年拯救臭氧層的全球努力,終將匯聚成守護地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