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分享好友

分享給LINE好友 !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展望2022年全球循環經濟趨勢:邁向永續企業

展望2022年全球循環經濟趨勢:邁向永續企業


2022年到來,揭示著全球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又度過了辛苦的一年,這期間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各式影響,亦連帶衝擊著全球供應鏈與各個產業的發展,但也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才更能看到許多長期推展循環經濟的企業,所展現出的企業韌性。

 


近年來,「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循環經濟」追求「經濟成長」與「資源利用」從二元對立狀態脫鉤,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之餘,更是企業機構「減少碳排放」和「因應氣候變遷」的有力工具。雖在疫情下,廢棄物和回收議題稍有受挫,且租賃經濟和二手產品交易也受到影響。然在資源稀缺、價格波動、環境破壞、成本降低和聲譽收益等強大驅動下,全球企業將需以,也應該以更大力度朝向「循環經濟」邁進,追求綠色經濟轉型發展,實際上,這也是歐盟《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的施政核心。以下以國際趨勢彙整,探討數項2022年企業應注意的循環經濟趨勢:

 

先以上述提到的《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開始,歐盟執委會於2021 年7 月14 日討論「2030 年減碳55% 包裹法案(Fit for 55 Package)」,新增碳邊境調整機制(下簡稱CBAM) 工具,要求進口歐盟之產品須購買CBAM 憑證來抵銷進口產品之總碳含量。

歐盟希望透過CBAM 的實施,達到以下的目標: 

1. 降低碳洩漏;

2. 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

3. 誘使國外貿易夥伴降低產品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符合歐盟的低碳標準;

4. 增加碳關稅收入( 針對電力、水泥、鋼鐵、鋁、煉油、造紙、玻璃、化工和肥料等高耗能產業之進口產品),並將關稅收入做為歐盟的低碳投資。

 

若CBAM 正式實施,依據2020 年我國出口貿易統計,我國出口歐盟之受BAM 管制相關產品占總出口0.24%( 約8.3 億美元),其中以鋼鐵產品為主。若CBAM 正式實施,我國企業短期因應策略:受到CBAM 打擊的企業為了出口到歐洲,可能會更換原材料為低碳替代品,以降低自身所需繳納的碳稅,以保持競爭力,長期而言,促進企業朝綠色低碳發展。為了將CBAM 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小化,我國各行各業應朝著低碳化方向發展,促進企業低碳減排,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產業結構;與此同時,企業應積極開發低碳技術,尋找新型可替代能源。

 

接著再將目光轉往《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這是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牽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已聯合 500 多個組織支持塑膠循環經濟的共同願景。在從源頭解決塑膠污染目標的推動下,佔全球生產的所有塑膠包裝 20%的公司已承諾實現2025年目標以幫助實現這一共同願景。第三份年度進展報告(2021出版)著眼於這些簽署方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以下分述: 

重點一:經過數十年的增長,全球承諾品牌和零售商對新塑膠料的使用似乎已經達到頂峰,到 2025 年下降速度將更快

 

  1. 全球承諾中的品牌和零售商現已連續第二年集體減少新塑膠料的消費量,繼 2018 年至 2019 年減少 0.6% 之後,2020 年至 2019 年減少了 1.2%。
  2. 到 2025 年以絕對值減少塑膠或原生塑膠使用總量的新承諾,已成為今年成為全球承諾品牌或零售簽約人的強制性要求。
  3. 預計這些目標將導致 2018 年至 2025 年間品牌和零售簽約方使用的原生塑膠總量減少約 19%。
  4. 這種持續而顯著的下降,顯示領先品牌和零售公司的業務增長與原生塑膠消費正逐漸脫鉤。
  5. 到 2025 年,再加上塑膠和包裝製造商簽署的回收含量目標,這將避免每年生產約 800 萬噸原生塑膠——每年在地下保留 4000 萬桶石油。

重點二:企業進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回收推動的,但這尚不足以解決塑膠污染問題—迫切需要更多禁止使用一次性包裝的作為

  1. 2018 年至 2020 年間,全球承諾簽署方交付的原生塑膠減少主要是由於再生塑膠使用量的強勁增長,主要是應用在硬質PET包裝中。
  2. 在此期間,品牌和零售簽約方大幅增加塑膠包裝中的消費後可回收比例—增加60%,從 5.2% 增加到 8.2%。
  3. 根據品牌和零售簽約方當前的減排目標和可回收含量目標,2025 年計劃中約 80% 的原始減排,是由增加可回收含量驅動的。
  4. 當前消除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塑膠包裝的大多數努力都涉及替代其他塑膠或紙張,而不是首先減少對一次性包裝的需求的解決方案。
  5. 不到 2% 的全球承諾簽署方的塑膠包裝可重複使用,超過一半的簽署方報告可重複使用的塑膠包裝為0%。 雖然這些變化需要時間,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探索和規模重用的雄心水平似乎很低。 去年只有11% 的簽署方啟動了三個以上的試點,而 56% 的簽署方根本沒有啟動。 

重點三:大量企業和國家支持就塑膠污染達成全球協議,認識到僅靠自願倡議是不夠的

  1. 領先政府的自願行業倡議和行動在開創解決方案和展示大規模可能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許多利益相關者一致認為,這些努力本身永遠不足以消除塑膠垃圾和污染。
  2. 80% 的塑膠包裝市場沒有被全球承諾所佔據,大多數外部市場不太可能以所需的規模和速度採取行動,從一開始就防止塑膠包裝和廢物的產生,減少原生塑膠,並解決包裝在實踐和規模上不可回收。
  3. 政策制定者應創造有利條件來支持領先公司的努力,並推動落後者採取行動。

 

《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至今已動員超過500 多個簽署者,其中包括佔全球所有塑膠包裝生產量 20% 的公司,如知名日用消費品企業、零售商與包裝生產商等,透過每年度的進度報告,可以掌握大品牌企業對於塑膠循環經濟進度,有意接軌國際永續供應鏈的企業,需時刻關注進展.



最後再看到由Circle Economy《循環差距報告:全球循環經濟現況分析》(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1),也在近期針對企業與政府政策推動循環經濟,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1.應用數據驅動的數位工具,將可推動循環業務的開展。(Data-driven digital tools to bring circularity to everyone.)

數位工具基於綜合數據紀錄與運算功能,可達成促進知識交流和創新指數速度。全球機構和政府應優先考慮數據彙整與應用(包括宏觀和微觀層面)。並與企業合作,使私營部門數據可用於公共部門的循環決策和影響分析。

企業可透過循環經濟轉型探索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掃描相關機會,然後採取相應行動。如增加供應鏈管理的透明度,以及更多產品終端數據的蒐集,將有助於循環戰略有效決策的製定。

 

2.追踪指標進度。如果不量化資訊,就無法掌握推動進展(Metrics to track the transition. If we don’t measure, we cannot track)

使用數據來衡量和追踪循環性事務的發展,在跨部門、企業、城市和國家層面,都將使行為者能夠設定目標,以持續追蹤循環進展,並製定符合即時情況的實用途徑,需特別注意的是,有意義的測量,需要實務數據的使用作為基礎。

 

3.確保過渡於社會視角的安全和公正(A social lens to ensure the transition is safe and justice.)

將社會視角應用於其所有活動經濟的推展,將有助於各種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支持,從消除飢餓和改善健康和福祉,到負擔得起的低碳能源,必須持續調整修正循環解決方案,以確保過渡是安全且公正的,且所有循環經濟的潛在盲點,都可得到充分的管理。

 

最後,在2021年的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中,針對循環經濟議題提出3個可以擴大循環經濟規模的轉變,認為這些轉變將可觸發更具彈性、更繁榮的系統:

 

轉變#1:循環設計

在循環經濟中,廢物被消除,產品和材料在其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保持使用,自然系統得到再生。這種方法依賴於設計的系統,重點是再利用、維修、翻新和(當產品不能再使用時)回收。這意味著改變我們生產的產品和生產方式——無論是在投入方面還是在其第一個使用壽命結束時,可採用模塊化設計、可再生材料設計、易於維修和拆卸的設計,以及設計具有向後兼容性的新產品,從而使零件具有多種應用和更長的使用壽命。

 

轉變#2:轉向新的商業模式

新的商業模式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可以擺脫那些很快就變成廢物的短命產品。當企業轉向“產品即服務”模式時,客戶為任何產生的價值、結果或服務付費,但任何實物產品都歸企業所有。訂閱、租賃和電子商務等模式使產品及其組件的使用時間更長,同時保持和最大化價值。這為公司保持產品和材料的使用時間,提供了明確的動力。

 

轉變#3:保值的資源管理系統

已經描述的基本轉變通過深思熟慮的上游策略,消除了系統中的浪費。這一重點必須輔之以能夠保全價值的資源管理系統。這種方法包括逆向物流、分離技術和有機副產品以避免污染(並產生“清潔”流),以及翻新和再製造。這也意味著將高質量的回收設施作為最後的手段。



在新的年度,有更多國家以政策立法來推動循環經濟,如為推動循環經濟並避免資源浪費,法國業已通過打擊浪費及循環經濟法 (LOI no. 2020-105 du 10 fevrier 2020 relative a la lutte contre le gaspillage et a l'economie circulaire),該法令自上(2021)年 1 月 1 日生效,透過部分電子及家電產品按能源效率分級標示、降低產品浪費、擴大「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適用產品範圍、設立塑膠回收目標及降低塑橡膠廢棄物、垃圾分類及發票無紙化,以避免不必要浪費並帶動循環經濟發展,其相應措施列舉如下: 

  1. 禁止重量未達1.5公斤之蔬果以塑膠過度包裝;
  2. 服務公眾機構必須設置飲水機;
  3. 禁止媒體出版品及廣告以塑膠包材進行包裝;
  4. 禁止茶包使用非生物可分解塑膠包裝進行銷售;
  5. 禁止速食快餐店免費於套餐中贈送塑膠玩具;
  6. 禁止直接在蔬果上張貼標籤,除非該標籤具可堆肥性(compostable)並由生物源材料所製成;
  7. 政府將不再採購一次性塑膠,不論用於工作場所或由公務機關舉辦之活動場合等。



隨著疫苗的全球普及與口服藥的問世,不僅帶來了可喜的疫情趨緩,也有越來越多區域與國家,正逐漸適應與疫情的共存,當然各界也都相當關心後續經濟復甦的型態與走勢,而全球經濟復甦速度的同時,氣候變遷、循環經濟推動與各式碳議題的推展,仍亟待持續關注。



雖然在COVID-19 封鎖期間,全球城市和工業區空氣品質獲得短暫改善。然而疫情後的復甦與消費反彈,空氣污染,環境污染、水資源污染,對於公眾健康的嚴重威脅也不斷加劇,幸有越來越多企業承諾對供應鏈、物流和投資組合進行脫碳,並且積極應用創新科技,提供更多、更新的綠色產品、服務和技術。

 

最後,一句話共勉,「更好的重建 (Build Back Better),也是企業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資料來源:https://green.pidc.org.tw/detail.php?lang=tw&type=4&id=311

沒有留言: